随想笔录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认知突围》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194人  乔立7

《认知突围》是朋友圈里一位大学老师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她甚至喜欢到组建了一个读书群,每天与大家语音分享这本书的感悟。

书中的很多观点刷新三观,但仔细看完又被它深深折服,所以毫不犹豫,收入囊中。

    ☞来,狠狠的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在某一刻,你是不是也经常发现这样的自己:既自信又自卑、既外向又内向、既害怕孤独又享受安静、既无所畏惧又胆小怯懦,在一片放纵浮华的同时又突然无限的落寞。

对的,这都是你,只是那时那刻一个片段的你,人生来是多面的矛盾的,你对自己对别人的认知都是停留在某一个切片。

知识也一样,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迭而不断翻新,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的荒诞不经。

所以,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的知识。

                        ☞不靠谱的记忆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总是认为小时候的食物是最好吃的,现在的这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乃至于小时候喝的水都是最甘甜的。

但事实的确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们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已经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标杆,我们怀念的是那种模糊的得来不易的感觉而非真实的记忆味道。

比如当时条件下顶级的、惊艳的,又或者盼望已久终于吃到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真实的味蕾体验,我们就没有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

我们的大脑要不断输入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不断的对过去的记忆模糊化。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怀疑它的真实性。

                          ☞一个亿理论

我们常常听到两句话: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懒”,另一句是它的变体“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听起来都让人沮丧,想想也是,懂了这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用,该懒还懒,提升不了行动力,自然改变不了人生的现状。

还有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家孩子脑子很好,就是懒,总是粗心大意。

真的仅仅是懒吗?

当然不是,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认不清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做一件事能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和好处。

这里就用著名的一个亿理论来说明:假如有人给你一个亿,让你每周读一本书,每天早晨5点起来跑步一小时,从7点开始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个小时的深度思考,然后才能休息,只要你坚持十年,就给你一个亿。

相信很多人在这种回报的诱惑下,是可以坚持下来的。

但是假如没有事先告诉你一个亿,只是说你这样坚持将来肯定能挣大钱,想来99%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因为大多数人的认知看不到那么远,当回报在他们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就动力不足,表现出懒惰的特性。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于是他们选择努力和坚持。于是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还在说自己懒吗?

懒只是在认知上,你跟别人的差距。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都跟源于认知能力受限。

          ☞你不是不势利,你只是想占便宜

“势利”是个很委屈的词,它自诞生起就被人附上了贬义的色彩,而它本身描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人都有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势利的。

环顾一下你的四周,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

有钱人、幽默的人、有趣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它们归类,大致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

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获取利益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所以承认自己势利吧,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在重要关头不被世俗道德所绑架,从而做出正确的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传统思想里,我们总是认为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以至于父亲、母亲节时,我们会看到许多煽情异常的词句,甚至学校搞感恩教育,弄的哭声一片。

而事实是:父母伟大,但也不至于那么伟大。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在鸟类或哺乳动物中都很常见,而非人类独有。

我们一直认为:父母永远为子女好,但很多时候父母的好心却得不到孩子回应,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那就得看你给的是不是他所需要的。

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只是父母与自己多年对孩子心血、精力、劳动付出的情感。

如果父亲与子女从母亲怀孕开始就素未谋面,几十年后相认,他们之间是根本没有亲情的。

就像电视里经常播的从小与父母分离的子女,主流价值观里一味的要求子女与父母悲情相认,似乎不这样就引人唾骂,但有没有人设身处地的为子女想想,对她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陌生人。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往往是单向的,父母将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也只是自己对孩子付出的心血有感情。对猫对狗依然如此,有感情的只是对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已。

而孩子没有,因为他对父母没有付出情感,就算有那么一点点,也是靠教育强行植入的,而非人的天性,一旦有利益大过于背弃教育的羞耻感,这种模式马上就会崩溃。

所以,父母与孩子要保持一种相互付出、相互需要的友好状态,适当给孩子提供为父母做事的机会,让他付出自己的情感,他才会加倍珍惜这种父母之情。

          ☞恋爱与婚姻,是基于利益的博弈

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一种,当然也不例外。

试想一下,你们爱意的产生,无论是缘于颜值、始于条件、喜好性格、还是终于三观,都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有利于你的。

这种吸引力想要持久,就必须在以后的婚姻中不断的提升自我,让两个人处在一个相互吸引的平衡状态。

如果一方跟不上另一方的脚步,这种婚姻就岌岌可危。

就好比一个丧失了吸引力的人对着你浪漫,只会给你带来反感。

再看他时,说话是错,不说是错,吃饭是错,走路是错,甚至呼吸是错,哪哪都是错。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在婚姻的围城里困顿,甚至对婚后的瘫痪伴侣不离不弃?

这也并非什么高尚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反复深受道德教育的人,为趋同社会主流价值观,逃避内心负罪感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它的本质依然是利己的,因为一旦不执行,就难以承受被狠狠鞭挞的心理煎熬,只不过这种自利在执行的同时也利他而已。

所以婚姻本质上,也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利益交换关系。

很多濒临危机的婚姻之所以未被打破,只是打破的代价会太大,权衡利弊维持原状的结果。

看完,是不是跟我一样刷新三观,感觉信息量太大,一时难以接受?

是的,就是这样的目的,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不受传统思维所束缚,认识自己、承认自己、重塑自己,让自己不再屈服,不再盲从,坚持自己的坚持,努力自己的努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鼓掌!

与众友友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