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129人  行客牧花

文/花布衣

图/《查令十字街84号》剧照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是一个喜书、好书、爱书的人。

透过她选书、看书、待书的态度,你也能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立体展现的海莲汉芙。

可谓之为一个有格调的欢乐读书人。

然而正如齐白石老人对后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可以不辞辛苦以信件往来的方式与人说此道彼互诉衷情。

也可以刻意造作的模仿书中人物的表达方式和个人风格。

作为看客却往往光知其表却不晓其里,能学其形而难学其神。

济公活佛所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于是世人不少都争相效仿。

然而后面还跟着两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降龙罗汉普度众生救世济怀的背后不单是囊括宇宙的胸怀,更是千万年得来的修为,是一种境界。

具备物我超外的心境,那是洞悉天地的佛眼和不染尘埃的佛心。

正所谓,只可心领不能言传,只可神会不能语达。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和所散发出来的魅力隔着时代经由文字仍能有所感受。

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而后自然而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做法。

旁人也可以去学习而具备那样的禀赋,但是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如果说世间正因为人各有异因而缤纷异呈,但是倘若有更多‘海莲汉芙与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那这世界千篇一律起来也挺好。

我们喜欢那样的人,希望更多带有某种特质的人无可厚非。

可是不管别人多么突出或者卓尔不凡,学习效仿没有错,但是在寻找美好的路上不要把自己丢了。

海莲汉芙的与众不同固然超凡脱俗值得推崇,可是自己本身也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这本书打动人的一个地方正在于海莲汉芙自然而然的自我。

我们要学的应该是去展现真实,表现自我的一面,恰恰不是去模仿某些特征因素。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著名脱口秀主持人Ellen常常表示:

"I think beauty comes from knowing who you are. That's real beauty to me." Just the way you are. "

美丽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是谁,对于我来说这就是魅力,做你自己就是最漂亮的。

也许我们的优点乏善可陈,但绝不必陷在一无是处的‘坑’里难以自拔。

要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了此一生,世界上声名在外,响当当的人物只占总人群比例很少一部分。

而且每个人都有时间选择并试着去打造那么一两个闪光点,至少自己看上去比过去五年十年有了些许变化。

一点点的积累改变就能成长为最好自己。

另一方面,不丧失对于美好的探索和追求,也可以试着去培养诸如查令路十字街84号中各色人物所有的优良品质,至少心怀这样的一种期待。

驻足等待并寻找藏匿在某处的美好,同时心怀希望遇见属于自己的幸福。

成长只能跟自己比不是吗?

不少人会把阅读当作终生兴趣,或者将它当作自我成长的一个工具。

然而打开阅读世界大门的时候不免有些‘卑微感’。

因为看到其它人对于‘阅读’多么得心应手,或者遍览群书,难免顾影自怜。

可是知道有些人很优秀,比我们好太多太多,却并不影响我们让自己慢慢好起来。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很多‘大学问家’与海莲•汉芙同样的好书、喜书、爱书。

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可是即便你知道他们嗜书如命、学富五车,但是却很难知道他们对于一本书的感受,不是书评或者读后感那种性质。

而是他们显得有些“高不可攀”或者说他们得到的时候显得太“淡然”,拥有的时候太“马虎”。

我觉得海莲•汉芙不一样。

海莲汉芙在收到书后,会像小孩子拆开包装盒时一般眼睛放光。

她会大惊小怪,显得“好没出息”的惊呼:“好漂亮!”

她写道:“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舒服”。

她会小心翼翼。她会喜不自禁。

终于得到一本她期盼已久的书后。

她这样写道: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的抚摸它。倒不是全然因为这是首版书,主要是我打出生起就没见过这么标致的书。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

她有时也会怒气冲冲,暴跳如雷究竟是哪个家伙平白糟蹋佳作。

她甚至咒骂:“他们活该都下十八层地狱”。

她对书有态度,爱憎分明。

有一本书的复印本被拿来当包装纸,于是她谴责,声讨,觉得世道中落,斯文扫地。

她也会对书进行“大清仓”,该丢的丢。

她坚信:

“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对于某些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爱书方式持以“批评”的态度。

在一封信中写道:

“每年一到春天,便会把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的道理”。

至于书留着还是丢了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书留着还是丢了,海莲汉芙有过一段概括:

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怪呢。

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

我常想:

他们未免也读得太潦草了吧。

然后呢。

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

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他们的做法:

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

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

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可以说是有读书强迫症,如果有某一个章节遗落了,她一定要想方设法要找到那个结尾。

若是某本书有删减的地方,她也会对照不同的版本一定要读一个畅通方才舒坦。

她有一次写道:

“我得去睡了。我会做一个可怕的噩梦——披着道袍的妖魔鬼怪,拎着一把血淋淋的屠刀——上面分别标示着“段”“节”“删”等字眼,霍霍朝我追来……”

只能说文学家所做的梦都更不一般。

如果真的要是遇到一篇想看的文章,或者哪一本喜欢的书,有某些地方遗落删减,那真可谓一大悲哀。

要不张爱玲说:“人生三大遗憾之一为高鄂续红楼呢”。

海莲汉芙对虚构类型小说一向提不起劲。

唯一提到的一本是《傲慢与偏见》,可是没曾想,她很快的喜欢上了简•奥斯汀。

她生动有趣的表示对非虚构类作品的捍卫:

“若非身临现场、亲眼目睹,何以让看官尽信余言?

我坚决拥护“亲身经历”的作者、作品。”

非虚构型小说并不一定要巨细靡遗的写来,但是从零至一的过程不能仅仅凭借揣度或者依靠逻辑演练推理。

有些是在个人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

而且也许就轻描淡写的一笔就能让整部作品都活起来。

换作另一个人来写。

以年龄或者时间点相关结果作为叙述线。

虽然有一个逐渐递进的发展进阶过程。

似乎一切合情合理。

但是在零之前,个人其实还有一个成长过程。

那其中是观念在做指导,还有个人思想缓慢形成的过程。

而在从零至一的那一个阶段的进展远比实际记录的要缓慢。

很多时候却只是描述了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由之衍生而来的走向以及最终阶段性的结果。

当然虚构性小说也有其独特的光芒,展现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同样亦不逊色。

只为取悦自己,阅读的世界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 《查令十字街84号》

其实“书”只是一个象征。

每走入一个世界都可能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很多美好的事情本来自己也能获得,只是还没开始就选择了结束。

又或是自己偶像包袱太重,总想一开始就能有满分的表现,但是谁都是从笨拙一步步走过来的。

亦或者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制定了过高的标准,却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

试着打开一片新天地寻觅别样的美好,只为取悦自己,而无须向任何人交待。

该拥抱时不退步,该大笑时不遮掩,该拒绝时不迎合,该上场时不沉默……



-作者-

花布衣,总有人在仰望星空,希望你遇见我,能有乍然相逢的惊喜,还能有久处不厌的温情。

个人微信公众号:‘行客牧花’(ID:huaby-95)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

请关注、点个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