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自律---断舍离
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等于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
01
自我对话
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有些东西明明一年都用不到一次,却依旧不想扔掉?
有些东西搬家N次,还是打包带来带去,总觉得有一天会用到
还有一些人,从来不联系,但是手机号码依旧保存在通讯录里,直到有一天打过去,“对不起,你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微信也如此,有些好友,加了从来不聊,发信息从来不回或是朋友圈已经屏蔽,那就妥善地再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必强融。
对于物件,断舍离并不是一次性扔完所有用不着的东西,而是去思考,当自己无意识买很多东西,囤积很多物件的时候,内在发生了什么?
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你的内在存在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和生活的认识是模糊的。
不难发现的是,很多老人总是喜欢将很多东西藏起来放着,摆满一大间屋子,而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也有相似的行为,比如囤课、狂加好友。
事实上,对自己认识越是清楚的人,越能够自我主宰,朴素而简单地生活。
断舍离,可以让人在不得不选择的情况下逼迫人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思考。
人都是习惯的动物,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断舍离是持续不断感受生活的过程。
它没有一个终止的时间,而是持续的“吾日三省吾身”。
每次打开淘宝的时候都要“断”,每次整理家务的时候都要“舍”。
不是不买东西,而是买之前认真思考、使用时反复的感受,这个物品是不是对我的生活非常必要。
断舍离过程中买回并不合适的东西、丢掉了又觉得不舍得是正常的,只有反复如此才能在经过多次花钱的切肤之痛,与生活反复磨合、深入了解之后,在一次次和自己的战役里,最终找到“我”是什么样子。
记住希腊神殿上铭刻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个过程很难,因为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充斥,人们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却很少愿意安静独处,在自我独处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在真正需要时候去寻找,在找到以后反复使用。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个过程是一次次和自己深入对话,认识你自己,让自己活的更高级。
断舍离,是物、人、心的区分整理,是整体的内在和谐和外在的稳定一致
物质上的断舍离舍其实就是一个筛选,不仅仅是扔掉,而是要考虑该物品使用的频率和长久性。
个人认为,有些东西,并不需要拥有,而是衡量这些东西自己能够使用的频率如何?
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打开手机就能够进行购物,购买时进行物欲控制,就从根源上截止一大部分物品带给人的烦恼。
良田万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物质上的断舍离让自己的灵魂上的欲望减少,从自设的牢笼中走出来。
定期扔掉一些东西,留下实用且频繁使用的物品,放下买买买的迷恋,生活会更加幸福。
关系上的断舍离
人是群居动物,比起朋友圈的伪精致,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自己真正的样子。
拒绝无效社交,把花在外在的时间用在内在,会收获更多的能量,而同频的人一定是相互吸引而来而非追求得来的。
至于情感,有一种情况,我强烈3建议必须“断舍离”,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一旦感情和关系终止,绝不拖泥带水。
人往往睹物伤情,沉浸往事,不能自拨。越早实行“断舍离”,把所有对方的物品清理掉,越早解脱,开始新生活。
微信好友也好,手机通讯录也罢,不相干的人,没必要抢占自己的内存,人生的路上总是有人来,也总会有人离开。
在物质丰富的现今社会,对物质的贪婪、占有,带来不少烦恼,要找空间存放、要整理保养、要浪费时间寻找,寻找中迷失自我。
《道德经》中提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一个浮于表面的人,会因为内心的空虚而去无限制地向外求,将自己的快乐和成长寄托在他人身上。
戒除无效的社交,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更好地专注于自己重要的物品、事情、人,和感情,这样整个人会清爽很多,对自己的人生也更有把握和掌控感,才能在浮华浮躁的尘世间,活得清醒又独立。
断舍离让人生提速30%
内心丰盈,过得充实
不要持有太多东西,无论是物品还是人,少而精,既有热闹的烟火气,又不至于有压力,一切刚刚好。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信念和行动的调整有时候容易出现反复和极端。
断舍离只是一个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好它。
既不过度消费,又不反物质,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满足自己。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学会克制,也享受即时的、真实的快乐。
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给自己最好的。
成熟的人能做的,不是假装自己没有欲望,而是正视自己的欲望,处理好和欲望的关系。
怎么处理好自己的欲望,是我们需要和自己磨合一生的命题。
作家马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人生的美好,在于在一次次的经历和思考中,遇见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做一个干净、善良、有力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