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之西(40)
第四十章 屡试不爽反间计
汉三年(前204年)四月,刘邦在荥阳跟项羽互相对峙已经快一年了。楚军将荥阳城紧紧包围,截断汉军运粮甬道,汉军粮食缺乏又无法突围,慢慢支撑不下去了,形势很危急!
刘邦害怕了,他知道如果自己落在楚军手里项羽肯定不会再来一场鸿门宴,估计性命难保。
不管能不能取得天下,先保命要紧,于是刘邦派人到项羽那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方划归他管。
如果韩信打下的地盘不算的话(韩信已有成一方诸侯之势),刘邦现在本来就只管到荥阳以西。他这个讲和的条件用直白的话讲就是:你快点撤军放我出荥阳,我以后不再打你就是了。
他对项羽提出的是现实的、具体的、马上就要执行的要求,而他自己承诺的是张空头支票,只要他不高兴,随时可以推翻。
项羽本来就不是想要夺取全部天下,只想做一个霸王而已,他本意也不想打仗。所以当他接到刘邦的讲和请求后,不忘初心,打算接受他的这个条件讲和。
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毫不意外地遭到了亚父范增反对:“汉军现在被我们围攻,很容易就可以打败,如果现在把汉王放走,以后您一定会后悔的!”
还好,项羽这次听了他亚父的话,不再讲和,继续围攻荥阳。
刘邦这下没辙了,没辙就找人聊天,这次他没有找郦食其,他找的是陈平。
他问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何时可定呢?”
陈平回答:“项王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贤能名士很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名士们因此又不想归附他。”
他对项羽的评价和韩信如出一辙。聪明人都是会识人的人。
“如今大王傲慢又没有礼貌,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是不会来归附您的,但是大王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了大王。”
权利、地位贪利之徒想要,所谓节操清高的士人同样想要,只不过一个真实,一个虚伪。
韩信和陈平自己归附刘邦不就是冲着刘邦能够舍得给他们爵位、食邑吗?当然,他们有才有抱负,绝对不是没有骨气和义气的无耻之徒。
他们俩个不是,不代表其他归附刘邦的人不是。
“大王和项王你们两人谁能去掉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长处,那么天下很容易就能安定了(指麾可定·《史记》)。但是大王喜欢随意侮辱人,所以您是不能招揽到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的,所以无法去掉自己的短处;但是我们可以扰乱楚军内部,去掉项王的长处。项王那里刚直有才能的臣子只不过有范增、钟离味、龙且(jū,居)、周殷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之计,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而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喜欢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就一定会互相残杀。到时我们就可以趁机发兵攻打并击败他们了。”
反间计到了陈平嘴里,实施的理由是那么的有道理!
刘邦一听,心想不就是范增不愿意让项羽讲和嘛,如果真能让楚军君臣不和,那就就容易对付得多了。
所以,他认为陈平说得很对,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并表示听凭他使用,不会过问他的支出情况。
刘邦明白,严格、苛刻的作风建设有时对干事之人是一种束缚!
陈平用多种渠道联系了很多楚军将领,给了他们很多黄金,交换条件是要他们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
一个人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不要紧,如果大家都联合起来说你的坏话,而你的领导又不是特别有智慧,那么你不坏也坏了。项羽果然开始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项羽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又派遣了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虚实。
陈平命人置备了丰富奢侈的酒菜,等楚使到后,命人拿去款待楚国的使者。他一见到楚使,又假装惊诧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随即将命人将酒菜又端了出去,换成粗劣的饭菜送给楚使食用。
楚使回国后,即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项羽果然又对范增大加猜疑。
陈平的施行的反间计一是用金钱收卖、一是用酒菜作鲠。方法普通平常,但却异常有效。因为他明白什么是君王心中最痛恨的事,那就是下属的不忠和吃里扒外。而且,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施用对象——特别容易冲动的年轻领导项羽,他甚至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和分析判断,就选择性地相信了中伤自己身边最重要助手的谣言。
范增劝项羽加紧攻下荥阳城,但是项羽已经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范增听说了项羽对他有怀疑后,怒火中烧,他想不到自己对项家的一片忠心换来的是无端猜疑,气冲冲地对项羽说:“天下的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
范增说的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肯定不是指项羽能取得天下!
项羽答应了范增的辞职请求,他对手下这个唯一的谋士没有进行任何挽留。
范增其实是不想走的,他希望以辞职换回项羽的反省和回心转意,但是他错了,他的项主人是一个永远不会反省的人。
于是范增踏上了归途,还没有到达彭城时,背上生了一个毒疮,那时即使是曾经的堂堂霸王亚父也没有抗生素软膏可用,他死了。
这个以出“奇计”著称的七十多岁老人没有完成他的心愿,没有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因为他所投非人!
范增是无疑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他在鸿门宴上和荥阳城外两次力劝项羽急杀刘邦,充分表现了他精准的识人能力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能力,然而,他要项氏立楚怀王、谋定以“三秦”守关中防刘邦两计确实只能算平平而已。
所以,我前面说他只能算是二流谋士,但他可以说是二流中的翘楚,最终也难逃死于一流谋士陈平反间计的命运。
那么,谁可以称得上是一流谋士?秦末汉初只有两个:张良、陈平。
当然,我们不能对范增太过严苛,毕竟,相比于刘邦手下的谋士众多,项羽手下的真正的谋士只有他一个;况且,他的领导在用人方面比刘邦差得远。
项羽君臣已互相猜疑,范增已走,刘邦决定突围。鸿门宴为刘邦断后的四将之一纪信对刘邦献计:“势态紧急!让我假扮您去迷惑楚军,您再趁机悄悄地出城。”
随即,陈平筹划了详细突围方案。
五月的一天晚上,汉军打开荥阳城的东门,让二千多名妇女穿戴着汉军盔甲趁着黑夜由纪信带领从城门而出,纪信在其中乘坐着汉王的车驾,车盖、车上的装饰物等全都是汉王的规格标准,一应俱全。
楚军见状,即刻便从四面八方围攻过来。纪信在王车上站起来大声说:“我是汉王,我军粮食已经吃光了,前来乞降。”
纪信的话在楚军中迅速扩散,听到汉王出城投降,楚军兴奋异常,天下已定,不用打仗了,他们都山呼万岁,纷纷涌到城东观望。
此时,刘邦已经命韩王韩信(非我们的兵仙韩信)与周苛、降魏王魏豹、枞公继续把守荥阳,自己趁着楚军涌向城东,放松警惕之机,带着陈平等谋臣武将几十人骑马从荥阳城西门突围,他们成功出城了。
但他们的成功是以战友的生命为代价的!
项羽来到城东,见到纪信后问道:“汉王在哪里?”
纪信呵呵一笑,说:“已经出城了!”
受骗的项羽大怒,命令烧死纪信。
纪信在正史中没有单独的传记,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鸿门宴为刘邦断后,一次是荥阳突围中为掩护刘邦而死。这两次都是救刘邦于险境之中,而自己承担着极大危险。
他对刘邦的忠诚无容置疑,他值得每个人尊敬!
有些人可能又会装出一副道貌岸然、天下之事无所不知的样子,批评纪信对刘邦的忠诚是封建社会对君主的愚忠思想。
我以前一看到一些人这样评论古代的忠君思想,就会对发评论的人鄙视不已,现在,请让我再对他们鄙视一次。因为,他们是最虚伪的一群人。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忠君都是正统的道德思想,敢舍弃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君主、主人而死被视为是最高美德之一。我们考察历史人物有无骨气、勇敢与否、行为是否正义当然要放到这个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去理解,用当时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当然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道德规范去分析。难道你要求他们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何况,我们现在的领导考察一个下属难道真的是从他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不是对他是否忠心来考察的吗?
不得不说,有时古人比我们真诚、坦率得多!
还是让我们以南宋徐钧的诗来评价纪信吧:“诳楚言降乐受烹(烧),重围得脱汉基成。论封无爵死无传,幸有唐碑为发明。”
又一次失败的刘邦没有气馁,他一定要取得天下,很快,他又找到了对付楚军的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