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文字
2022-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米阳光n

逝者如斯,不分昼夜。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与时间的关系,也是文学永恒的命题。
我们总在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可是在一片空白中,我们终将无从找到答案。
偶然间读到周国平《失去的岁月》,他以冲淡平和的笔触,以沉静哀婉的哲思,书写记忆与时间,还有青春和童年。向我们表达了:上帝或许格外眷顾写作者,让他们用文字实现永生。
在回忆的引导下,我们寻访旧友、重游故地,企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然儿徒劳。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有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偷偷的写起了日记。一开始的日记极幼稚,只是写些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之类。我仿佛本能地意识到那好滋味容易消逝,于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岁渐大,我用文字留住了许多好滋味:爱,友谊,孤独,欢乐,痛苦……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劫难中,我烧掉了全部日记。后来我才知道此举的严重性,为我的过去岁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写作的习惯延续下来了。我不断的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转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后,罗马不在罗马了,我借此逃脱了时光的流逝。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我深以为然。为什么我突然如此感慨呢?
昨日在朋友圈突然看到Lina说:有意思,炒菜闻都闻不得,pizza, 日料可以吃到地老天荒。并配了两张食物图片,同为女人,我大概就能猜到了,立马发个信息给她:有情况?她回答是的,可是很纠结。
之后的对话聊了近况,聊了近些年,才发现我们许久没有联络了。你在我的朋友圈,我在你的朋友圈,但真的很久很久没有对过话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Lina是我我大学时候最好的朋友,我们知道彼此所有的小秘密,是那种可以交换日记本看的朋友。毕业以后她留在了西安,我选择了远方,刚开始联系还挺频繁,但是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自生活的不同,对话越来越少。
感情还在不在,很肯定,都在,可是再也没有了文字的载体,很多东西不经意间就飘渺虚无了。
那一年,我回西安,专门去了一趟学校,站在当年住过的宿舍楼下,久久徘徊在楼下。那些银杏依然生长在窗外,隔了这么多年居然都在。我很想进去看看,看看曾经那个我,我们是否还在那里,我回忆我和lina我们所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这些年我经历过的那些会不会是幻觉。终究我没有进去,我知道宿舍早已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更年轻的人住了进去,而我会被他们当做一个入侵者。尽管在我眼中他们才是我神圣青春岁月的入侵者。
再翻开当年的日记,虽青涩,任性,但却记忆犹新。让我再次感慨,文字真是个好东西,定格了时间,铭刻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