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佳作|《母亲进化论:决定孩子一生的母亲素养》:先关爱自己,再
文|驿路奇奇
千百年来,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藏着这样的观念:母亲是这个这个世界上伟大的付出者,她们的工作很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人比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想要给予孩子更多了。很多人认为无私的爱,将给予孩子成长,反之,一位母亲假如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多,无论怎样她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她都是个失败者。
然而,现在有人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母亲的内疚感和自我牺牲心态对孩子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害,而首先关怀自己则对其有利。母亲关怀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可以唤醒富足的自然状态,成就自我,以真正给予孩子或他人关爱。
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很有颠覆性?甚至有些挑战权威,假如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全新的观点,将从何说起呢?从苏兹·卢拉创作的《母亲进化论:决定孩子一生的母亲素养》说起,从我们熟悉的“灵魂三问”说起。
图书封面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
身为母亲,每日穿梭于工作与家庭之间,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偶然静下来喘息片刻的你,会不会在某个时刻迷失,忘了自己究竟是谁?无关失忆与否,只是被生活填得太满,反而会在突然变换状态时,显得无比空虚。
想起年内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境遇,这样的家庭状态呈现与母亲的自处状态存在一定关联。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原本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却因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业,监控过严,让自己和孩子之间失去了必要的信任和界限,失去了各自的独立空间。
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让孩子实现成绩提升,她自己也因工作状态不佳而遭受事业滑坡,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类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传统的中国母亲中间很是普遍,症状严重的,已经完全丧失自我。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高三那一年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全天候服务”上,饮食起居、学业辅导,几乎包揽了上学之外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宜,有的甚至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就只为最大限度的给孩子提供便利。
母亲们如此不计成本得失地一心扑在子女身上,看似是一种体贴入微的爱,实际上却可能是负累,是枷锁,你牵制了孩子,也牵制了你自己。于你而言,不要说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无处安放,就连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再压缩,直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你,恐怕很难发自内心的高兴,又何谈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呢?回顾曾经走过的日子,你可曾后悔过?假如有机会让你再次选择,你是否愿意重做选择、重新来过?尽管付出了很多代价,但很多母亲的答案可能仍旧是否定的。毕竟,高考只有一次,最终成绩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很多时候,由不得我们回过头去左顾右盼,命运催逼着我们往前走、向前看。
老话讲:过犹不及,关心则乱,在一系列以孩子为圆心的行为中,你可能早已逾越了母亲的身份,把自己视为存在感极低却又无孔不入的空气,你成了仆人,成了辅导员,唯独不是你自己。须知:母亲只是生命中众多身份的一层,抛开社会身份不论,在家庭中,你不仅仅是母亲,是妻子,你更是你自己!
心里的渴望,让你快乐幸福,也让你和孩子能以更加舒服的状态面对彼此。一个温暖的微笑,带来一个元气满满的母亲和一个更加自信的自己,这样的相互鼓励远比一个日日相对、愁眉不展、低头劳作的母亲更有价值。
切记,你是母亲,你也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是孩子认识自我价值的源泉。你的自我认同,才能带来孩子的尊重,孩子的良好心态的建立。
书封面里侧你从哪里来,对你的未来重要吗?
从生理学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脱胎于母亲。是父母亲爱情的结晶,在母体中孕育,经历重重考验,最终得以降临人世。所以,很多人说:人生而有父母,这是早已命定的事实,我们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的。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在成年后,感叹自己在一个自己并不认同某种价值观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受原生家庭影响深刻,却无力改变的原因。
然而,书中却引用了作家纪伯伦一个看似有悖常理的观点,刷新了我们对个体与家庭之间关联度的认知: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什么?孩子和父母并不天然相关?而且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个体来看。这话乍听残酷,似乎抹杀了“血浓于水”的重要性。然而,仔细一想,绝非天然割裂,而是肯定后天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改变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选中的天使,他们只是暂时寄居在自己的家里,终有一日,他们将独立于家庭而存在。
这样的逻辑,既可向上推倒,来说明身为父母的我们作为子女与上一代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上沿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上面的说法,将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的父母,都不是我的父母。
我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孩子。
殊途同归,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在说不必禁锢于某种关系中不能自拔,你可以做你自己。父母与子女相识一场是缘分,却并非稳定不变的一种相互关系。很多人讨厌自己表露于外的样子,并将其归咎于原生家庭的种种影响。可是你不知道,在自己不知不觉成为父母的翻版的道路上,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长此以往,当父母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之时,即使你发觉自己正以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时,也只有无奈轻叹。
若有心,何妨确立起自己的人生准则,自己的努力方向?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的,它们与你从哪里来,从来都不是互为充要条件,中间存在变数,而这个变数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书内页想清楚,你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的作者苏兹的身份极为特殊,她是女儿、妻子、母亲,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教师和演讲家,她有着作为母亲的亲身经历,更有着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因此,她的阐述有切身体会,也不乏对咨询者们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杰米和威廉,我的一双翅膀”,这意味她的出发点是做一个好母亲。书的结尾处,引用儿子写的诗《睁开我们的眼睛》,号召母亲们“展翅飞翔”。从爱走向蓬勃生长、闪耀光芒,这并不矛盾,相反地,二者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在转变观念,投射自身之时,母亲的转变,于孩子是获益的开始。
书内页那么如何通向自我蜕变之路呢?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叫做“自我关怀”,延伸开来,也包括“自我投资”。具体来说,可通过不同维度加以考量:
①所有母亲都适用:惯常意义上来说,读书、旅行、提高专业素养都算“自我关怀”的一种,推而广之,插花、绘画,甚至是去健身,或者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也可列入其中。形式不重要,只要能获得心灵的满足,都算是让自己得以缓冲,而后以饱满的精神继续上路。用书中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为自己的油箱加满能量,不让自己在面对孩子和他人时空转。
②依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普通上班族在事业上获得加薪升职,有利于在业余时间更好地陪伴子女家人;自由职业者觅得了优质的合作者,离既定目标更进一步,自然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家庭生活;而全职妈妈,则需要不时放空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所在,让自己在繁重的家务中得以喘息。
③除此之外,无须刻意在孩子面前掩藏情绪,掩饰脆弱,适当的暴露不仅让母亲这一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也让孩子能够共同经受挫折的考验,理解母亲的种种艰难和不易,早日学会坚强。
无论如何,关爱孩子,从关爱自己开始。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与整个世界对话的另一个窗口,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恰当的交流方式,让孩子慢慢成长为多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的转变让他们觉得更加幸福,而与他们的一次次互动则帮助我们重返自我。
在这条母亲的进阶之路上,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瘦弱而孤独的背影,惟其自我关怀与照顾孩子并举,方能让你和你的孩子心意相通,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