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摄影大学生活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2017-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大侠4499

  本次跟团游,全程紧跟导游的步伐;匆忙间,抓拍几张照片,以此留念。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这是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绣漪桥。当年是皇帝从北京城经长河、颐和园往返圆明园的必经之路,也是颐和园的“南大门”。为满足能行驶大船的要求,建成了高拱形单孔桥的形式。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泛舟游于昆明湖之上,水光潋滟,似“西湖”美景。远处的豳风桥;此桥在“清漪园”时期叫“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ning)名讳,故改此名。豳风桥取自《诗经》中反映古代农业劳动的作品《豳风》,有重视农桑的涵义。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昆明湖远景,微风拂过,清爽宜人。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有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 。(远景)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从桥上望去,一览无余。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游客比较多,没有细看;原来铜牛背上还有铭文。)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一直在仰头欣赏枋梁上的彩画;竟忘了拍照。)

北京行之颐和园(上)

  “云辉玉宇”是矗立在湖边的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牌坊建在临水靠山之处,是为了起到“引水接山”作用。(有南天门的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