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读书报告-《乌合之众》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国人要去日本买马桶,这不是崇洋媚外么,怎么到了马桶也是别人好的地步,日本马桶有什么好的!
有趣的是最近学日语,还真的看到日本马桶的介绍,原来马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喷水清洗而不是用纸,用惯了这种马桶,确实再难习惯卫生纸了。
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去多了解一下呢,一方面是没有《学会提问》,另一方面是充当了《乌合之众》的一员。
1、这个月结束了《学会提问》(by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和《乌合之众》(by勒庞)的阅读。非常有再去多读几遍的意愿。
发自思维导图by雕兄本书后面的主要讨论了“证据、替代原因、数据、重要信息和合理推论”,极大的丰富了我们正确思考应该遵循的维度,我特别喜欢的是对二分式思维的批判。
我们说,大家经常喜欢判断“对与错”、“好与坏”、“是与否”,在使用的时候美其名曰“辩证地看问题”,事实上却是简单的一分为二看问题,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寻找多重可能性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运用两分法思考问题的人常常是一成不变,容不得异议存在,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语境对特定答案产生的重要性。
二分式思维可以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将各种结论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加以避免。这种限定的过程需要你对任意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1)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2)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3)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2、第二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关于群体的研究,只有你身处一个群体之中,并且能够对照出一两点“乌合”的意味来的时候,才真的会感兴趣。
我们常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好办事”,怎么群体到了作者那里倒成了“乌合之众”了呢?其实群体的优势就在于此,强大的执行力,并且是躁动不安地等待着一个又一执行。
群体是某一时刻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人么,大街上某时刻的人显然不是群体,群体要有一个共有的性格,要有集体意识,要泯灭个性,换取强大的行动力。
群体是靠不住的,群体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以及夸大情感等。
群体的特点与表现,只有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才能看到。
在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感觉中,作者一次又一次拿出这样的论述,不断的打破我们关于群体的美好想象。
一个人进入群体,如同一滴水融进大海。群体的思考力是下降的,观察力几乎为零,无论是一群没文化的人组成的群体,还是一群专家组成的群体,作者都毫不留情地指出,它们表现的特征都一样。
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第二个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分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
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着明确的身份与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了,他融入到群体中,成为了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与支配的玩偶。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可以肯定地说,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打动群体的手段。
文章最后,作者列举了很多群体比如“陪审团”,“议会”等团体,在继续强调这些乌合之众特点的同时,作者也承认,这些团体是人类能够想到的,确保公平公正的最好办法。
所以,整本书好像否定了群体,其实是非常细致入微地完成了对群体本质的刻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一种规律,一种特点。
另外,本书对集会演讲的要义也说的很清楚,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演讲并不是从逻辑和论证上有何过人之处,而是通过形象、套话、词语在群众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出同样的场景,在暗示和传染中,群众得以被说服,被操纵。演讲者非常善于给出断言,给出未来的希望,是坚定不移的,在决心上也能给别人带来巨大鼓舞。
下周计划书目,《最好的告别》、《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
辛巴,你看,光之所及,皆是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