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读书

孩子从容对待高考

2023-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五千叔教
高考必胜

中产父母最大的误区,你需要的是教育,拥抱的却是考试

在没有学校的古老年代,父母对孩子也会悉心教育。有了强大的公立学校系统后,父母放手将孩子教育外包,是对子女和家庭最大的不负责任

真正指挥着学校运转的,不是校长,而是教育考试院。全国的教育系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部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努力整队跟上步伐参加一场没有奖品的合唱。

而教育系统的会议上,教研室和教育考试院的人总是争吵个没完。学校在教研室和教育考试院相互矛盾的指挥下,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个个都精疲力尽。

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全部教育,处处都是期房预售制度下的烂尾楼

三年研究生

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孩子,牺牲了童年欢乐,少年心事,青春梦想,直接快进到中年的门槛,才发现自己内无长技,外无资源,成了教育制度下无辜的牺牲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学生数量乘以2的家长们,追学区追名校,陪读加培优,不惜倾家荡产地进行教育投资,毫不设防地把孩子推向教育考试制度的绞肉机,十之八九血本无归。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子女人生规划和考试选拔机制之间的错位,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被家长们的后知后觉所忽略。

这句话太晦涩了,翻译成汉语就是:懒惰无知的家长害死自己的孩子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子女教育这样重大的家庭战略上,决策之前至少要做到知己知彼。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财政拨款有限,必然采取大班制教学、流水线生产。国家提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岗位有限,所以必须采用考试选拔制度。

这是教育制度最根本的现实。

作为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个基本靠谱的认识,适合考试选拔的,家庭条件又许可,可以走这条路。否则,应该早早地进行人生规划,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道路

真正的学习是什么

外企全面撤退,民企大面积躺平,有限的体制内岗位在众人争抢下水涨船高。大专请闭眼,本科靠边站,硕士打底起,还得985……一入侯门深似海,不读博士没出路。

说个伤心的故事:中国学生努力申请到了美国名校的博士攻读机会,导师聊天中得知学生家庭并不富裕,非常诧异:没钱为什么要读博士?不应该早点工作赚钱养家吗?再说,没钱怎么能专心投入高强度的研究呢?

在几个中航集团的系统内,流传着令人心酸的话语:来生投胎江浙沪,那时再做航天人。那些辛辛苦苦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人,面临结婚生子、父母老去,看着每个月单薄的4位数工资条,在不甘和后悔中无所适从。

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无法支撑一路卷到博士的教育考试制度了。

毕业季

普通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对教育考试制度的成果——优质岗位分配制度的无知。

80年代大学生(中专生)是分配工作的。大学哪舍得主动放弃分配工作这项炙手可热的权力?是不得不,因为招收毕业生的岗位越来越少了。于是搞了几年双向选择的过渡期,就翻脸不认人,跟就业完全撇清责任了。

1995年到2001年之间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就非常难找。进机关和国企都得靠关系,没关系的大学生只能去朝不保夕的民企,或者南下深圳东莞去富士康打工。

直到2001年12月,朱总理顶着压力,中国加入了WTO。这才有了微软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纷至沓来,珠三角长三角产品纷纷出海,大学毕业生一下子有了出路,工资和工作条件远超体制内。家长们一看读大学有这好事,于是蜂拥进入鸡娃赛道,学区房和培优班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兴起的。

到了2015年前后,外资企业褪色,但互联网大厂和金融行业及时补上来了。名校硕士成了众望所归的香饽饽,几乎可以和高薪体面岗位画等号。

父母只管鸡娃,机械背诵+重复刷题,365天7-11,只要孩子能考上985/211,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至于为什么985硕=高薪体面工作,父母们懒得知道

考试季

然而,贸易战和疫情给这一切画上了句号。

秋招崩了,春招崩了,外企裁员,大厂裁员,考公火爆,考研爆火,2019年以来,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一批又一批的985/211毕业生家里蹲了,全职儿女了,家长们才意识到,原来985/211不是保险箱,还得分专业。于是,张雪峰成了点石成金的神。

我敢说,要不了5年,张雪峰的升学规划课就会被人唾弃,毫无用武之地。今年很残酷,明年更残酷,很快,所有的专业会全部哑火,连top2毕业生也大量撂荒。

父母倾尽全力拼命鸡娃,孩子累死累活跑到赛道终点,奖品却没有了。考试制度只管淘汰人,却不管选拔人

学历证书 ≠ 就业优势,考公考编 ≠ 进公进编。优质岗位的录用,有着一套和高考制度全然不同的选拔标准

一个岗位万人争

既然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还是要去送外卖、打螺丝、跑销售,为什么不初中毕业就去呢?走7年、10年的弯路,不仅是金钱上一进一出的双倍损失,更是对青春的糟蹋,和人格的扭曲。

学习,本是非常有趣的事,也是一辈子都不会腻烦的事。20年体制内教育出来的学生,纷纷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像一个厌食症患者,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活活饿死。没有什么比逼着一个人十年如一日每天吃十公斤同样的食物更反人性了,没有什么比灭绝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更残酷的了。

青春,本是自由奔放的年华,充满创造力和无限可能。可是,无数次紧张的课堂、无限重复的刷题以及毫无新意的考试,把孩子们从小就圈禁在重重高山中,他们变得疲惫、安静、沉默、漠然,失去了兴趣、莽撞、勇气、锐意,他们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不恋爱,对生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期盼,对人生缺乏感知,对自己缺乏珍惜。

为人父母者必须回答:你要的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还是足够撑面子的文凭和工作?不要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未经世事的孩子们,面对30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惊慌失措

标准化教育

叔本华说:

“我曾愚蠢的认为,歌唱的好,字写的好,文笔好,球打的好,亦或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是有才华。

后来才发现,灵魂的觉醒,思想的升华,人格的独立,才是真正的才华。”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每一个生命都蕴含着神的旨意,都值得我们敬畏。这里面没有任何深奥的道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去掉一切“我以为”和“你看别人”的知见障,答案跃然而现:

如果孩子不喜欢写作业,那么作业肯定是有毒的。

如果孩子躲在游戏世界里不出来,一定是现实比游戏更无趣。

如果孩子宅在家里不出去工作,一定是外界对他处处是危险。

如果你觉得养育一个孩子都非常吃力,那么你一个孩子都不应该生育。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应该生育第二个、第三个……

手心手背都是肉

爱孩子,就应该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变成你期望的样子,而是让他顺利长成他原本应该成为的样子。

《蝴蝶效应》里Evan的父亲告诫他:你不可能改变一个人,同时又不毁掉他

逼着孩子别无选择地走考试升学道路,你不但会毁掉一个本不适合考试升学的孩子,甚至会毁掉一个本来适合考试升学的孩子。

你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他看见什么是灵魂的觉醒,什么是思想的升华,什么是人格的独立?

你想要孩子做的,你通通做给他看见。然后静静等待,看他是否跟上来

如果他不愿意,或者没能力跟上来,你又还有这样的执念,你最好多生几个孩子,说不定其中有一个会跟上来。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全文完)

谢谢你看到这里。辛苦了,就再附赠个礼物吧。

牢记三句话,人生必赢麻: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利益是衡量万物的底层逻辑

3、生存是芸芸众生的终极追求

我是五千叔,对教育和财富颇有研究

人生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请听五千叔娓娓道来

【免责声明】文章事件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分享人物故事,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就事论事请勿对号入座,并未上升到人身攻击。如涉及事件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已开通全网维权!搬运必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