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东方文库读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初读

2018-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夕阳破晓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冯老在美国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稿整理而成,体系较庞大,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书中融入了许多对作者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一本经典的中国哲学入门书籍。

此外,书中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及精髓以及各家的主张,很难随便就读得读全,更不用说全方位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每一部分都需要细细研读与思考,因此我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主要从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以及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的异同等方面来写自己的一点体会及感想。

普罗大众都耳熟能详孔子、老子、孟子等人物,都知道他们是思想家,都是有大学问之人,很少有人有关于他们的哲学的概念,在我们尚未接触到西方哲学史,我们尚不知道中国哲学时,那时我们都说我们有丰富博大的中国思想、中国智慧,接触了西方哲学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泱泱大国也有相似于西方哲学的东西,之所以要用相似,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在含义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思想在某些领域是具有相似性的,这话不等于说中国没有哲学,而是说我们要明白中西哲学这个内涵和内容是不一样的,虽然都用了哲学这个词来称呼。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很早就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且很快发展成一门专业,而且是包罗万象的专业,后来科学等才慢慢从哲学里分离了出来。

然而在中国我们是从来没有“哲学”这个学问科目的,我们传统的古代中国有什么呢?我们有经学、史学,我们有的是思想、文化、艺术,只不过是我们的思想体系太庞大精深,包含太多,哲学这个词也是舶来的,并非我们发明创造。而中国的哲学也是从茫茫的中国思想史中抽出来的,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祖思想家和西方的哲学家们竟在关于宇宙、关于万物、关于人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非常的有趣。同时很有许多的不同,这个接下即将说到。

首先,中国的哲学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完全可以和宗教的地位相比,不仅是我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知识分子,打小就学四书五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开头的两句:“人之初,性本善”,不就是孟子的哲学观念吗。不仅是我们,西方人也发现了我们这一特点,他们看到儒家生活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觉得说儒家的思想不就是儒教吗,严格的来说,咱们的儒家学说在某些功能上有宗教的特点,可是它与宗教还是千差万别。就像说道家是哲学学派,道教是宗教,佛学是哲学,而佛教是宗教,他们前后二者的主张相差甚大。道家主张叫人顺应自然,而道教教人寻找不死的方术;不过哲学、宗教是多义词,不同的人内心有不同的观念。

其次,说到中国哲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出世”和“入世”,出世的哲学讲究脱离尘世、脱离生死,达到最后的解脱。而入世的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事务,它讲究的是道德价值。冯友兰先生说:“从入世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不实用、消极。从出世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太肤浅了”。

在中国哲学里,主要的派别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就相当于是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我们在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时,就能明显感到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这个方就指的是社会,这两种对立在某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平衡。

很多人说中国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这一点不能说全对也不能说全错,确实我们的哲学无论是哪一家都直接或间接的讲到政治和道德。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较注重社会国家、人伦日用,而不是宇宙万物、上帝天堂。

出世和入世是对立的,在书中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寻求出世和入世这个反命题的统一,在中国哲学里认为能做到这样的叫“内圣外王”,内圣是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社会的功用说。在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思潮出现,儒家像让自己接近一点道家,道家想让自己接近一点儒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因此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和“新儒家”,如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以及近代的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像熊十力、金岳霖、梁漱溟、牟宗三等,大家耳熟能详。

中国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问题,何出此言?中国的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很特殊,言论文字很短很精炼,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他们也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很多文字的记录或是书籍的整体收集也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时期,也没有哲学家这个职业,所以我们理解起来就相当的有难度了,先哲们虽然有一些推理和论证,但都是比较少的,而且也是不够清晰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家们爱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冯老在书中说:“名言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到此处我们又得到了中国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明晰不足、暗示有余。正是因为明细不足。所以才暗示有余,用后者补充前者,以实现某种平衡。富于暗示、不清楚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在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有体现,我们的诗歌、绘画、礼仪都体现了内敛含蓄、暗示委婉的特点,所以聪明的人就会去寻找言外之意,但是儒道的言论虽然简练,但是却保罗万象,耐人寻味,其中的智慧永远都研究不尽。

中国哲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说:“认识论为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才有,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是一个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使得把过程和结果视为了一个整体,而来认识论就是产生于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结果的,因此认识论在这种整体下没有发展起来。

那是什么使中国哲学不同与西方的哲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点呢?

首先是中国的地理背景,《论语》里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中国是大陆国家,在古代人的眼里我们没有世界的概念,我们有的只是“天下”“江山“ ”四海“的概念,所以我们很当然的去思考社会与个人与国家,而很少去思考天地宇宙。

其次是中国的经济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所以以农业为生,而西方则以商业为生,所以在我们的思想当中就有了本末之分,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了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交换之前必须是先要有生产才行,所以农业成了中国最主要的生产形式。

此外还跟农商的生活方式有关,“农”朴实天真,一幅土地,他们的财产固定单一,不容易随便迁移,因此十分的稳定;“商”心思多财产容易转运,因此不稳定。

农的生活方式和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更影响了中国哲学家思维方式,就像对于庄稼和田地一样,把对于事物直接的领悟作为了哲学的出发点,重视整体,忽略了认识过程。由此也不难解释工业就或者说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农的生活方式是顺应自然,他们谴责人为,而工业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二者相悖自然工业无法发展了。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他们依靠商业,所以城市很快发展了起来,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城邦政治,而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家邦制度,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主要形式。海洋国家的人就像孔子说的是“智者”,他们聪敏、精细,而中国人就是“仁者”。

读完此书,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自己的感想也比较混乱,大概的留下了几点的印象关于中国哲学及外国哲学: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商业与农业、富于暗示明晰不足、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城邦与家邦、仁者与智者等词汇,这是初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一点感想。此外,还想起了冯老先生在书中说到的一句话:“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2017年12月2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