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细节||我在“名家讲堂”上的讲座(全是干货,听了都说好)
王智君 主讲 王皓 根据录音整理
讲座时间2020年7月11日,讲座地点佳木斯市作家之家群
作者近照我的水平有限,讲错的地方请多多批评指正。
我说一下写作细节问题,主要是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但也涵盖叙事散文,短篇小说、小小说和散文是兼容的,叙事散文也有人物,也有故事,也有细节,但不包括诗歌和评论这些文体。
如果短篇小说、小小说、叙事散文没有细节,那么作品也就意味着不会成功,是失败的。细节在作品里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品没有细节,那么作品本身也就不会成立,会变成流水账。
那么什么是细节?概念中,细节就是作品中对于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和某些细微的举止行为以及景物片段等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推动人物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按照理论书上的概念解释,我们落实在写作上反而会造成我们的困扰,甚至会形成麻烦。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下具体的解读,细节包含这几个方面,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共有6个: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表情、事物。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知道即可,不必按着所有的方面去写,在细节的运用上要综合运用,信手拈来,不必刻意去记有几个方面,要配合感情表达,需要灵活运用,不必刻意,它一定要符合你的感情需要来,需要行动就来行动,需要心理就来心理,随着感情表达而信手拈来地运用。
抛开理论,我从我的体会和感受上来讲,我讲下电影《九香》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一起感受细节的运用。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母亲的故事,母亲名字叫九香,她养活五个孩子,四个小子,一个姑娘,九香天性善良,是个勤劳肯干的女人,可九香的丈夫在砖窑干活时被砸死了。
失去丈夫后,九香领着五个孩子一人生活,想想那时候,没有男人的女人有多难,孩子们大得才四年级,小得还没上幼儿园,天天围着九香转。
她年轻,结婚早,还能干,就有人给她介绍了对象,对象老赵是单身,干活也能干,还帮她家干活,可孩子们却不喜欢老赵,“我不要找后爹,妈妈你不能找,后爹对我们不好,该打我们了……”
懂事的孩子不让九香找,可老赵却总是帮忙来,于是电影中安排了一个细节——老赵上九香家帮忙,有时要上炕坐一坐,大的孩子就偷偷地把摁钉放在了老赵的鞋里,老赵穿上鞋一走就扎出血了,疼却不敢脱鞋,怕人知道笑话,假装不在乎地一瘸一拐地走了。
还有一个细节,一天九香和老赵约会,老赵抱了一下九香,却突然听到自己身后有动静,九香和老赵回头一看,发现九香的五个孩子在她们身后站着,其中,老大和老二就喊了起来:“妈,你不要我们了!”
九香听到孩子这么说,立刻哇哇哭了起来,领着孩子回家了,告诉老赵:“咱们拉倒吧”。
这就是一个细节,如果用概括的语言这么写:孩子怕在后爹跟前受气,不让九香找对象。这么概括地写,震撼人心效果就缺失了。这种写法就是细节。
再举电影中的一个例子,孩子不让找对象后,九香就不找了,生活的贫苦,让九香和这五个孩子要吃没吃要喝没喝。
有一天,九香用苞米面做了半大盆糊涂粥,做完端上桌子,五个孩子就咕嘟咕嘟地喝,喝到半道,懂事的老大出去找坐在厨房的妈妈说:“妈,你也吃啊!”
九香回说:“你们快吃,吃完好上学,我在外屋地都吃完了。”
老大一听妈妈吃完了,就回去与几个弟弟妹妹咕嘟咕嘟把半盆粥喝了个底朝天。之后,四个孩子上学了,最小的孩子去邻居家玩去了,都不在家。
冬天上学,老大爱打出溜滑,每次打出溜滑身上书包里的铅笔盒就“格楞格楞”地响,结果今天却没响,他就立刻想起书包忘记带了,他就往家走,一开门就看到妈妈在家舔糊涂粥盆边上的渍,舔完就去舔盘底的残留粥。
老大看完一下就大哭起来,哭叫着:“妈,你没吃,你糊弄我们了!”
这就是细节,用细节表达母爱,表达母爱的无私。细节的运用,让你无须陈述,母亲对我们有多好,有多么伟大,爱得有多深,为了孩子等等……
诸如这些语言都是没有份量的,也是没有效果和用途的,说母亲伟大,不用去喊,你把细节写出来,用母亲舔盆底就全部表达出来了,所以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它不必用母亲含辛茹苦,母亲为了子女吃了多少苦,母亲多么不容易的概括语言表述。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用细节去说话,别用概括和叙述语言,进行苍白简单的描述,而要用细节,把震撼力表现出来。
与其说记住概念,不如关注一些作品的细节表现,用故事来表达写作意图,而不要用概括的说辞和口号,用事儿来说话,这就是细节。
作者的作品搬上银幕现在,我拿《佳木斯作家微刊》的部分作品举例,大家的稿件质量都很高,但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误区,这都是我在编辑稿件时发现的情况,我简单讲一下。
一、是作者不会细节,只会直接了当地把事情说完,而且说的内容都是概括的。
我举个例子,外省的一个作者,写了一个母亲,对孩子好。孩子身体不好,母亲为孩子找各种偏方,家里下的鸡蛋也舍不得吃,要拿出去卖,用钱去买药、买偏方,结果依然没治好。
后来孩子的母亲就听说在河对岸的一个村里有一个跳大神的,那人大神跳得特别好,能治病。所以母亲就背着孩子去治病,作者是这么写的:母亲背着孩子趟着河,过了河,之后就找到了跳大神的人家,跳起了大神,然而跳大神也没有跳好,又历经各种千辛万苦寻到了偏方,总算治好了病。
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找跳大神——过河的事情,可是这篇作品里,母亲背着孩子顺顺当当地就过去了,很顺利,也很平,既然写过河,如此顺利地就过去了,那么写过河的用意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过河很轻易,故事首先就没有意思了,作家海明威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交代主人公家里的墙上挂了一把枪,那么这把枪以后就一定要用上,你要不用,就不要去写墙上有枪。
同样道理,过河,即便河水没腰,没有点波折也没有意义,你需要为故事设计一些转折,为过河制造一些阻力。
或者水深一些,没过脖子,母亲怕孩子淹着,用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孩子举过头顶过河,到了河岸后,母亲胳膊已经抬不起来了。
或者说,母亲过河的时候背着孩子,脚在过河时受伤但依然背着孩子过河,河水都被母亲的鲜血染红了,可过河后,母亲虽然没什么力量了,但她还是坚持着,她将衣服撕下一条,简单将受伤的脚缠上,继续背着孩子,走得依然急切,因为在她心理,孩子治病更重要,自己的脚再疼她也能忍住。
我要说,既然写了河,就不要轻易地过去,要设置障碍,而很多时候,障碍折腾就是细节。
有些作者有疑问,写散文,不能虚构,但是其实散文也是可以虚构的,散文有两个层面,纪实性散文不可以虚构,但情感类的散文可以在细节上进行虚构,散文的虚构是汇聚众家体验而集于一身,拿来为你所用,这是可以的,所以说叙事散文、小小说、还有短篇小说都可以虚构的,也请大家记住。
还有一个作者,写的是他父亲,他父亲不容易,在大山里供他上学,大山离县城100多里地,走路得走20多里地,走过这段距离后才有车通行。
所以他父亲到学校需要走20多里地,再坐公交车80多里地才能到达,这个作者怎么写呢?他是这么处理的,他写他父亲为了到县城中学见他要走20多里地,又卖了鸡、卖了鸭,加上好不容易攒下的钱,要给他送学费,他父亲特别不容易,他看到钱后心里很难受。
他还写,父母亲在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为他攒的钱,他很感动,也描写了他家的情况,很穷,也没有多少地,父亲身体也不好,山地也挣不了几个钱,只能养点鸡鸭鹅下蛋,弄些这个,送的钱不容易,他挺感动,然后父亲就走了,然后就没什么事了!
这就是缺少细节,能不能写父亲给他钱的时候,别给的太顺利,给钱时,父亲走这么远的道,能不怕钱丢吗?
如果再编一些内容,那么故事也就更丰富,细节也能自然运用出来。比如,父亲把钱缝在了裤衩兜里,缝死了,用手拆线,哆哆嗦嗦,手满是厚厚的老茧,大母手指盖劈列着,缝里还有黑泥……
还有另一个误区,细节的跑偏。这种跑偏的问题还是普遍的,不是一个人二个人,很多人陷入了这个误区。
细节跑偏具体就是不该细节的地方,他却细,如背景、不必要的环境、过渡等,或者通篇都细。
有这么一个作者,他写的内容是车轱辘菜,他写的倒是挺好,写车轱辘菜很平凡也很皮实,它长在公路两旁,有的还长在农田地的车辙上,说明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人的顽强向上的精神。
第二点,它还能解救劳苦大众,说在困难的年代,车轱辘菜救了很多挨饿人的命。在东北,地广人稀,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野菜也确实救了很多人,所以他赞扬车轱辘菜,一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是受苦挨饿能救命,三是它开花结的果实叫车前子,是中药,它能和很多中药配合治病。
本来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他却写跑偏了。他是这么写的,他写车前子从李时珍到华佗到钟南山,它能配出什么什么什么药,它和什么什么配能治什么什么病,它和人参、山楂配能治什么病……
他写配方就不下50个。如果此篇是说明文,说明它的药用还可,可是你写的是赞扬它的顽强精神的叙事散文,如果均衡去写也是可以的,结果,写药的篇幅用了尽一半,谁谁发明的,怎么配药房,写了这么多,所以这就是跑偏。
治病可以写,但是只占篇幅三五句或一段便可起到效果了,可作者怕落下,所以就都往里写,这样一下就让文章没了主次,也让文章偏离了主题。
还有一个跑偏的是,说驻村扶贫队的队长去贫苦户那帮忙,环境背景都写得很细,像写房门多高,写门把手什么样,写扶贫队长先迈哪只脚,又写了对话:“你来了”“我来了”“我帮你们干活来了”“那不用啊”“不行,我们得干啊”“你别累着”“我累不着”。
然后就写队长拿抹布开始擦,擦完一扇窗户,又开始擦第二扇窗户,然后第三扇,怎么擦的,先左后右啊,然后第四扇、第五扇,完了呢,作者又写做饭,写先抱柴火,再写弄灶坑,然后又写用打火机点火,点了三下没点着……
这样写,就不行了,这样太过于细致了。细节、细节!其实是有说道的,和主题有关系的可以细,而过度细,背景细,就不要细了,所以说这就是跑偏,在写作中大家都要注意。
细节这两个误区,请大家要记住。要么没有、要么太细了,这些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都要克服。
作者新书全国上架王智君简介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资深记者,《佳木斯作家》执行主编。
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读者》《意林》《北方文学》《散文百家》《岁月》等报刊,并获重要奖项。代表作:短篇小说《遥远的苹果》选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八十一枚金币》搬上银幕,走进院线,获得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报告文学《啦咕河记住他》发表在《人民日报》后被中国传媒大学选入新闻培训教材。
2018年10月,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山谷回声》;2019年12月选题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八十一枚金币》,该书深受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