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教科书》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秦代虽然焚烧经书,但是《易》作为卜筮的书,不在焚经范围内,得以幸存,所以传授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汉代兴起以后,田何传授的是孔子学生商瞿的《易》学,田何的学生有王同,丁宽和周王孙;杨何等人是王同的学生,杨何又将《易》学教授给司马谈、京房(与《京氏易传》的京房不是同一人)。
丁宽研究的是《田氏易》,又向周王孙请教《易》古义,丁宽将这些教授给砀人田王孙,田王孙再将这些《易》学教授给孟喜、施雠,这就是施氏《易》学和孟氏《易》学。
梁丘贺本来是向京房学习《易》的,后来又向田王孙学习,并参杂丁宽、王同的学说,而创造出梁丘《易》学。
京房在焦延寿那里学习《易》学,焦延寿的《易》学出自孟喜,他们的《易》学擅长研究灾异,这就是京氏《易》学。
西汉时,施氏《易》学、孟氏《易》学、梁丘《易》学和京氏《易》学都立了学官,这就是今文《易》学,属于“齐学”的一个分支。
而在当时,民间流传的《易》学还有费氏《易》学和高氏《易》学。
费氏《易》学的创始人是费直,有章句四卷,用《彖》、《象》、《系辞》、《文言》来解说《易》的经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古文。
到了刘向校书的时候,发现当时通行的《易》学都是源自田何,只有京氏《易》学与之不同,只有费氏《易》学与密府所藏的古文《易》相同。
到了东汉时,陈元、马融、荀爽都传习费氏《易》学,郑玄也由学京氏《易》学转为费氏《易》学,并为这两种《易》学都做了注解,这就是古文《易》学。
高氏《易》学的创始人是高相,与费直是同时期的人,其学术渊源出于丁宽,所以也是“齐学”的一个分支。
另外东汉时还有虞光,其家世传孟氏《易》学,经过五传到了虞翻,虞翻为《易经》做了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虞氏注,虞氏注也是西汉《易》学的一个支流。
(以上这些资料的来源有:《汉书 儒林传》、《汉书 艺文志》、《后汉书 儒林传》及《汉书》、《后汉书》各个列传,还有《经典释文》和江藩的《汉学师承记》)
以上就是《易经》在两汉时期传承的大概情况。
(还有韩婴创立的韩氏《易》学、白子支创立的白氏《易》学,都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派,所以没有录入。虞翻是三国时人,但他的注属于“汉学”,所以也将虞氏注录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