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高云|周和平如是说

2020-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艺术关注

春夜有雨,在斗室莹莹灯光下,展读《云自在·高云作品集》,纵览册中美图美文,身心被历史烟云浸染包围。

高云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画家,作画已有近半个世纪,其曾言:“创作对于我,已不仅仅是一种倾诉和表达的需要,还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习惯。”他以不凡的才智,用一双妙手,在素笺上勾勒点染、调和鼎鼐,塑造出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跃然于中国画坛,或载入中国画史,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成长并走向成熟的艺术家”。(范迪安语)

1998年,倾听启公先生谈书法。时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委会之后,在休息室,谈及书法,启功先生有问必答,兴致很高,显得比平时健谈,谈得很周全很深入。

1999年,登门向王朝闻先生求教。那年适逢王老90寿辰,摸到他家,已是晚上,家里聚了不少的学生故友,但他还是放下众人接待了我,结果王老一论及学问便忘了时间,只是苦了他人。

2002年,与陈逸飞先生在上海逸飞中心新闻发布会上共同主持仪式。我们一见如故,曾达成共识,共同推出视觉艺术概念,成就一番事业......只可惜他走得太早太突然。

艺术是需要天赋异禀的,勤奋就是要把这种天分激发出来并升华。在高云的画册中,有一张陈丹青在江苏省美术创作班时为他画的肖像,画出了青年高云的桀骜和敏锐。我不由想起多年前陈丹青、韩辛等人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他们年轻时几乎无师自通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就是在这次展览中,知道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群有着很高艺术天分的年轻人,在贫瘠的土地上,苦其心志,用自己的勤奋刻苦,催生出了艺术的奇异花朵。

高云的成名作是招贴画《小小神枪手》,这是他在农村插队时,幸运地被推荐参加了省美术创作班的收获。这幅画上有祖孙三人,稚气未脱的孩子在用木头手枪瞄准射击,神态生动逼真。次年,当一卷50张印着这幅作品的招贴画寄到高云手里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成了铅字,他很是激动,时为1975年,还是印刷品神圣的年代。这是18岁高云的“红色经典”,作品的成功,给了他创作的自信和勇气。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恢复高校招生,1978年,他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同学中,高云不是一个活跃的人物,他甚至有些不合群,被戏称为“个别人”,但也许是他已经有些小名气,加上他性格上不自觉流露的孤傲,会让老师有“不要骄傲”之类的善意提醒。当真正走入艺术殿堂时,高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也因此激发出拼命学习的原动力。他苦学专业课,接受中西艺术的系统教育,素描成绩和另一位同学得了并列最高分,学习小结和作品还登上了学报。他坚持临摹,一遍又一遍,想从心灵到技法靠近古人。渐渐地他悟出了一些想法:尊崇传统而不是亦步亦趋,才能为我所用;用当代人的情感、审美来观照传统,传统才能焕发光彩。这也成为他以后创作的一个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大学充满生机、宽松活跃,重新走上讲台的老师们不辞劳苦,辛勤作育。刘海粟、谢海燕、陈大羽、张文俊、沈涛、马承骠、刘菊清等一代名师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的学生,他们身上弥布的道德力量和专业精神让学生终身受益。陈大羽先生对高云格外垂青,让他上家中吃饭,给他画画,还给他刻了两方印。毕业分配时,力荐他到出版社工作,而这些,大羽先生并没有告诉高云,只是在他去向已定后,送他一句《庄子》中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老师的嘱托,他一直记得。

让高云艺术大放异彩的是连环画创作和邮票设计。

连环画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回忆,一本本小人书,带来多少童年的欢乐,它也曾经是文化普及的功臣。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环画界的京派、海派各臻其妙,争奇斗艳,陆俨少、程十发、刘旦宅等许多国画名家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连环画的质量和地位,而当时带来石破天惊影响的是贺友直先生的线描作品《山乡巨变》,它得益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等明清木版画,成为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的最高成就,并滋养了一代代连环画人。

《长生殿》之四

《罗伦赶考》之六

早在大学期间,高云就开始创作连环画,这也是当时的风气所及。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又一次形成热潮,高云得以跻身期间,他先后创作的《灯花》《罗伦赶考》《长生殿》《黄天荡之战》《神州擂》(与胡博综合作)《霍小玉》(与于水合作)等连环画作品颇为成功。他偏爱于古典题材的创作,他说“我深深喜爱古画中那种淡泊古雅的气息,这种气息与古建筑、线装木版典籍,以及京剧、昆曲等一样,体现出很强的古典美。我所向往的正是这种和谐宁静、超逸绝尘的美”。而如何体现古典美,高云的法宝是“借鉴和想象”,在他的代表作《罗伦赶考》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此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故事的背景是明代,讲述秀才罗伦在赶考途中发生的拾金不昧的故事。高云巧妙地吸收了任伯年的手法,铁线描用得纯熟而灵动,不简不繁,圆润劲挺,有一种春蚕吐丝的古朴典雅。他还借鉴了戏曲艺术的“隔”和“藏”,通过身段背影来表情达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第八幅,女主人正在镜前梳妆,我们只能看到她婀娜的背影和优雅的动作,她的面貌被“藏”了起来。屏风的隔断,花猫的慵懒,侍女的浑然不觉,女主人的闲情雅致,作者的想象也引发了读者的遐思。这部作品被称为“20世纪白描连环画扛鼎之作”,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留在了近现代绘画史上。

作为我国连环画界新的代表人物,高云在继承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贡献。他把传统中国画元素带入连环画中,通过对传统笔线的现代诠释连接了俗和雅,赋予了长线条温情中的飞舞。在形式、构图上突出了情和境的相遇相合,实现了谨守法度的精微中的塑形写心。作为学者型画家,他的研究式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连环画的学术性和可读性。他的另一名作《长生殿》的创作手稿,清晰地记录了他所作的细致翔实的考证,一本本写生稿记下的盛唐印痕,化成了作品中的学术支撑,也为挣脱了缰络绳索的放达,留下了自由挥洒的天地,让观者在一片大唐盛景中欣赏帝王之家的浪漫与伤感。他着力追求画外之境。连环画因尺幅、情节所限,画面往往难以畅达,他追求画出声音,画出诗意、画出动感,让杨玉环的“霓裳羽衣曲”见证盛唐的舞与曲,与匆匆赶路的罗伦像兄弟般地交谈几句,会听到霍小玉的悲泣之声传出画外。

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 (三枚)

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 (三枚)

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 (三枚)

得益于连环画创作的是他的邮票设计。邮票被作为国家文化名片,方寸之间天地宽,其要求之高之严谨,为外人难以想象。1987年,他应约创作系列邮票《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如何表现这位伟大的探险家,高云也是煞费苦心,最后选取了徐霞客春夏秋“三时出游”,行走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三个画面。他以爽利的用笔和大胆的色彩,生动地刻画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形象,得到了专家和集邮爱好者的充分肯定,他这次首秀就被评为全国邮票评奖最佳邮票设计奖。此后,高云的邮票设计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设计了包括民间故事、文化遗产、古典名著和历史人物的一系列邮票,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5枚)的典雅与飘逸,《京剧生角》(6枚)的俊逸与洒脱,《中国古代文学家》(10枚)的孤傲与不羁,《宋词》(6枚)的豪放与婉约 ,都惟妙惟肖地浓缩在广大精微之间。他的邮票与连环画、国画一样,带着高云特有的书卷气走进千家万户,飞向五湖四海。

在中国画中,人物画历史最为悠久,山水画一开始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在经历了几度兴替以后,到了清末民国,人物画已是回光返照。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在服务现实中再现勃勃生机,一时风起云涌,各有灵苗。及至改革开放时期,千帆竞发,百卉齐放,人物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高云从中崭露头角,谈何容易?

高云在人物画家中属于题材笔法守正持重的一路。他传承了晋唐以来的美腴风雅,接续了传统的线描艺术,又以深厚的中西学养,攫取人物命运中最具典型性的高光时刻,发之于灵秀温润的笔墨,成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任何艺术都是道与技的和谐统一。思想的贫瘠是创作尤其是人物创作的死穴,这和题材的宏细无关,也与人物的尊卑无涉,但无病呻吟或浮光掠影,甚至“他者”的身份,都让人物止步于隔膜或肤浅。当然,没有技的得心应手,一切只是空谈。高云显然深谙这一点,他的思想者的特质成就了他,他始终与人物心心相印并寄予深刻厚重的情感意蕴,散发着人性与思想的光芒,探寻着人物的精神世界,为时代传神写貌,为人物树碑立传。

在高云所塑造的一系列形象里,女性题材占据主体。他笔下的女性,寄寓着他对女性的理解尊重,对母爱母性的歌颂,表现了人性的温暖。他的女性形象追求高贵,追求美,身上萦绕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在工笔人物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程式化的今天,高云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魂系马嵬(与何家英合作)纸本 165cm X19

他和何家英合作的《魂系马嵬》,是我国新时期工笔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其整个画面表现出的内在张力,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前,高云创作的连环画《长生殿》,马嵬坡之变是其中的一个场景。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高云对这一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他一直以来对杨贵妃之死是抱持某种同情的。作品的构成上,参照了唐李重润墓壁画表现御林军的阵势,而杨玉环的形象,可以看到阎立本、张萱、周昉、顾闳中画中唐朝女子的影子。作品以御林军的红色服装为主基调,参以帽子、发髻的黑,杨玉环服装的白,唐明皇服装的黄,反复晕染的强烈的颜色反差造成画面气氛的肃杀,占据画面主体的御林军的愤怒与强悍、向隅而泣的唐明皇的痛苦与无奈,更让画面左下角的杨玉环显得柔弱不堪。画面定格了历史的一幕,留下了无言的诉说。

还记得我们吗 纸本195cm x115cm 2007

如果说《魂系马嵬》是为女性的不幸发出的千年叩问,而《还记得我们吗》则是对现代女性的颂扬。三位新四军女战士发出的锥心之问,直击当代人的心扉,这是时代之问,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答题人呢?此作在日本展出时,曾遭到右翼势力的破坏,而因为画面的明丽秀雅,也受到一些质疑。笔者曾以同题撰文,由这幅画引出母亲幼年时的一段回忆,激起积极反响。尤其是一些新四军的后代,贴出照片,诉说母亲们战火中青春的美丽,让这一形象进入艺术殿堂也直入人心。

对话安格尔之一

当人们还沉浸于高云一系列中国女性形象时,他忽然以摹写的《对话安格尔》系列,引起画坛的热烈关注。这是高云对安格尔这位热爱东方线条的艺术巨匠的致敬,是中西文化美美与共的探索,是文化自信的象征。相比于油画,中国画在人物肖像的创作中面临着体积感的呈现困难,在明暗、色彩上也受制约。高云忽略明暗,平面构图,用他擅长的线条和色彩,画出人物的丰满感,最为难画的人物神韵,竟然被他画得入木三分。安格尔笔下的布罗格利公主等美丽的灵魂,带着中国化的笔致墨彩,继续焕发出新古典主义的光芒,传递着圣母般的温暖。

高云有一组水墨写意人物组画《都市行者》,画中都是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以各自的姿态,行走在人生之途大地阡陌。精准的造型、淡雅的笔墨,写出了新时代的昂扬意象。高云自己也行走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留下了自己艺术人生的深深足迹。

都市行者之越野车族 纸本

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时代。高云的可贵在于他不仅与时代同步,还在于他向涛当立,努力开拓新的境界,体现了一个先行者的姿态。他认为,笔墨当随人,时代为人所构建,笔墨随人亦随己,也随人心人性,才能在紧贴时代中显示永恒的生命力。在这种创作理念下,他更多地用当代视角来解构作品中人性、情感的表达,注重构成和语言的创新。《永乐大典》(与安玉民、李强、詹勇合作,管峻题书)是国家创作工程,是一幅超越时空、独具新意的煌煌巨作。画面中央工笔重彩画的是皇帝和官员,四周则是白描的参与者的群像,表现了皇帝对这一典籍大功告成的欣喜,又刻画了成书过程的无比艰辛,两个不同场景的交替组合,构成了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产生的全貌,美轮美奂的画面铺垫出中华文化的灿烂锦绣。

高云以新的审美观念,营造出特有的洁、净、雅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明朗清丽、精湛秀美的江南韵味。他所追求的精致,由于有了生命的张扬,有了文化的滋养,也就成为充满蓬勃生机的精神家园。《了无一点尘凡气》《江南好》里的江南女子,兰质蕙心,温婉大气,带着亦仙亦人亦古亦今的迷离,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高云这些年异军突起的山水画,以宋人的大开大合和精良笔墨,予以时代特色的装饰性,成为工整雅致的江南山水的优美画卷。

高云突出研究和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古游丝、春蚕吐丝、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成语,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巨匠对线条的贡献。高云很早就表现出了在绘画上的早慧早熟,尤其是在线描上的聪颖天资,但他依然认为“凡志在线描上有一点成就者,都必须付出全部乃至一生的精力”,他为此苦心孤诣、不敢松懈。高云在创作中较多汲取了李公麟刚中有柔的淡雅之风,陈老莲线条的瑰丽和装饰性,任伯年的率意随心的构成美,以及贺友直白描的生活情趣。他敢于在不同的线条中扬弃和抉择,给线条注入情愫,在韵律和节奏中,传递出生动的气韵。他不到而立之年就开始的线描功业还在继续着辉煌。

还记得与高云的第一次交谈,是在二十年前,那时他担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他正当盛年,又是享有大名,但他依然谦和有礼。那天,在玄武湖畔他不大却井井有条的办公室内,我和同事听他谈美术出版的希望和前景,谈他改革的种种设想,其时他已在出版社工作近二十年,激情中处处可见肯綮剀切。那次见面他递给我们的名片上印着出版社的社徽,鲜亮的黄色调和如八卦的图案一直留在记忆中。

过了几年,高云又通过公推公选担任了省文化厅领导,这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和个人才智的契合。以后,我们的见面大都在会议或展览上,也经常会听到他的讲话,他的识见更高视界更为宏阔,这是艺术家当领导的收获。着眼于全省美术事业的发展,着力提升江苏在全国美术事业中的地位,还包括出作品、出人才,以及品牌项目和群众美术的开展等等,他分管的工作并不容易,幸得各方鼎力,只见硕果累累。在兼任省美术馆馆长的几年里,在前人基础上,在他任上终于完成了省美术馆新馆的建设,为江苏建成了一项标志性文化工程。

高云永远是衣冠整洁,谈吐文雅,但一谈到艺术,他又是自负的,他一句口头禅就是“你知道吗?”你和他谈话,永远不会冷场,他对艺术的见解确实高妙,即使常常用“我告诉你” 的口吻,也不会让人感到不适。艺术家是可以而且应该有个性的,所谓文化自信,于国于人都是如此,“只有骄傲的人,才是自由的”,何况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但他又是一个十分清醒的人,明白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呈现,宽容自省也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他因而一直怀有感恩的心。日前,我们在秦淮河畔又有一次交谈,这次,他谈到自己的经历,谈到充满艺术氛围的家中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谈起插队时农民对自己的好、小学一直到大学众多老师的关怀教诲,讲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扶持帮助,他特地提到对他节节助推的胡博综老师,赞扬他的心明如镜,荣辱不惊。他说,现在厅长的称呼已经渐行渐远,他需要从称呼的转变,带来人生的转身,用自己的艺术回馈社会服务民众。诚哉斯言,相信已有如许艺术成就的他,会在不断的精进中,迈向艺术新的高峰。

周和平 男,《雅集》顾问,著有《宋文治传》《大道留真·宋玉麟》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