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疫情消散,在春天说爱你
“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武汉正在新建两所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今年的春节是与众不同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该是举家团聚、欢度春节的日子,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疫情爆发时,因为爷爷的突然离世,我从北京回到了身处疫情旋涡中心的湖北老家,而正是这一次仓促而又特殊的回家之行,成为了此生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回忆。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回想离开的那天,正直大寒,北京初雪残留的痕迹早已零星点点,堆砌在草丛树下,散落在街头墙角。
而今日已至春分,算算“封城”宅家的生活已经整整两个月,就连小区里的满满绿色中也渐渐开始色彩斑斓。
从大寒到春分,从北京到湖北,“封城”的日子里,见证了新冠肺炎疫情从严峻态势到持续向好的转变,目睹了无数个人、无数群体在“战疫”中的无私奉献,更经历了自己与父亲和母亲的别离。
我想告诉父亲和母亲:
待疫情消散,在春天说爱你。
01
父亲的书房
老旧的机箱嗡嗡地发出沉闷的声音,键盘噼里啪啦地响着,虽然父亲陈年老古董的台式机速度很慢,但足以应付远程在家办公的文字材料工作。
自从因为“封城”的缘故不能返回北京,就开始居家办公。也恰因为如此,我开始“占用”父亲的书房,在里面度过很长的时间。
每次进门的时候,父亲伏案工作的身影总会历历在目。然而,此时的书房,它的“主人”却许久许久没有光顾了。
回家的那天晚上,父亲很意外地没有去火车站接我们。
记得往日每次回家,父亲总会在出站口翘首张望,总会第一时间发现我们,然后大声喊着,兴奋地跑过来,不听劝阻地从手中抢过重重的行李。
然而这次,我使劲张望着出站口拥挤嘈杂的人群,左边,右边,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而温暖的身影。
回到家中才得知,父亲因为连续几天发烧,疑似患有新冠肺炎已经住院了。
第一次看见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时,我怔住了,全身像触电般,直到现在回忆起来,都不敢相信父亲竟是那样的憔悴。
父亲打着点滴,头发有些凌乱,看见我们进来了艰难地抬起头,疲倦地对着我们打了招呼。摆了摆手,告诉我们不要担心,就开始催促我们回家。然后又转过身背对我们躺着,仿佛并不愿我们看到他此时的样子。
鼻头突然一酸,那一刻,突然很想、很想抱一抱父亲。
从医院回家的那段路,突然下起了小雨,仿佛变得很遥远,走的每一步都感觉很吃力,又轻飘飘的。
新闻里、微信里、微博里一个个新冠肺炎的标题,横冲直闯地砸向我的脑海。
道路两旁青灰色的楼房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更深了。撑起伞,雨点坠落在伞顶,敲出沉闷的鼓点。
道路上的车鸣声、小商贩们的吆喝声、街边商店里的歌声,混杂在一起,慢慢走着,细细听着这座小城“战疫”前的一场交响乐。
思绪拉回现实,老古董台式机又死机了。环顾书房的四周,起身准备活动下久坐的身子。
书架上的灰尘布满了厚厚一层,父亲总是分门别类整理地落落有序。突然发现其中的一个格子很多花花绿绿的笔记本,很陌生,又那么熟悉。
我随意抽开其中一个笔记本,蓦地发现竟然是小学三年的日记本。方正的字体、稚嫩的表达,还有流水账似地一篇篇日记,情不自禁笑了出来。
再拿出其他的笔记本,这才发现,父亲仔仔细细地整理了我从小到大的各种笔记本,有小学时候的日记本、初中时候的课堂笔记本、高中时候的数学错题本……
我怔住了,每次搬家时都以为这些丢失,原来父亲早已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他关注我的每一段人生历程,把他儿子的成长悄悄地珍藏在书架的这一个角落。
记得父亲确诊后,每次视频时,他总是让我们不要担心、不要担心。但我们却知道,父亲的病情一直很焦灼。
最严重的时期一直得戴着吸氧管,和我们说话时都感觉在喘气。每天晚上和父亲视频的时候,既想多和父亲说说话、聊聊天,又怕父亲累着了。
每次关上视频,总会默默在沙发上发呆,心中的焦虑、担心、悲伤,就像一个个猛兽突然窜了出来,有的扼住了咽喉,有的堵住了鼻腔,有的刺破了泪腺,情感的防线片刻溃不成军。
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书桌的文件架上,浸润着草稿纸上父亲的黑色字迹。
父亲的乐观和坚强,家人的鼓励和关心,医生护士们的精心治疗和照顾,总算带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核酸检测阴性,到肺部炎症慢慢吸收,再到症状完全消失准备办理出院。
住院接近两个月的日子,仿佛比两年还要漫长。
02
母亲的厨房
高压炖锅里莲藕排骨汤的香气,从厨房四溢开来,看来汤炖好了。
放完气,碗里撒下胡椒粉、盐,滴上几滴芝麻油,再从高压炖锅里乘出热腾腾的排骨莲藕。
这是家的味道。
我拿出手机,照例给汤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和父母的微信群里。过了几分钟,母亲回复说,不错,听话炖汤喝了,要多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回想起来,我和妻子两人独自在家生活也近两个月了。
“封城”隔离期间,母亲因为突然发烧,按照要求也被集中隔离。好在母亲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只是低烧的轻症,在隔离点吃了一阵子药基本恢复了。只是按照严格的防疫要求,需要继续在集中隔离点观察。
母亲走后,她的厨房便成了我和妻子一日三餐的“主场”。
虽然在北京上班的时候,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也都会采购一波食材,一起在家做几顿大餐。但“封城”这两个月,着实让我和妻子体验了一次真真正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课。
喝了几口自己炖的莲藕排骨汤,感觉味道还算纯正,但总感觉味道相比母亲炖的汤少了些什么。
记得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到家时已经快十一点,母亲早已打开门,在楼梯口张望着。屋里灯光从半掩的门后偷偷倾泻出来,光影打在白墙上,打在母亲身上,是温暖的金黄色。
母亲一边接过我们的行李,一边仔细地看着我们,很不满意地说我们又瘦了不少。快进来,炖了藕汤,趁热喝。
进门就闻到莲藕的香糯气,每次从北京回老家时,第一个晚上母亲总会用她的方式欢迎我们。
此刻回想起来,或许少的东西,是母亲爱的味道。
每次和母亲打电话或者视频的时候,母亲总会担心我们在家吃不好,总会嘱咐我们要补充营养,总会提醒我们别不吃早餐。
“厨房冰箱里还有鱼丸子、肉丸子,别忘了下面的时候放些进去味道很好吃。”
“厨房工作台靠墙旁边的罐子里有红豆、黑豆、薏米之类的,晚上也可以煮杂粮粥喝。”
“厨房灶台左边的小推车里有花椒、冰糖、淀粉,这些调味品也要学着用,菜的味道才好。”
“厨房里做完饭菜,天然气记得一定要检查再检查,别忘了关”。
很多很多,而母亲的叮咛总是离不开她的“厨房”。
其实总是很担心母亲,毕竟母亲单人隔离,一天只能独自闷在房间不能出门,父亲有时候还能和同病房的病友们聊聊天。
母亲却一副不在意的样子,每次问到母亲的情况时,她总是笑着让我们不要担心。
有时候会拿着手机,用镜头带着我们看看她的房间,看看她今天的午饭,告诉我们今天统一都发了很好吃的苹果。
可镜头里的母亲,却感觉瘦削了很多。
我们问母亲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母亲却说这边隔离挺好的,对你们也是保护,不要担心她。
是啊,不要担心,不要担心,父亲母亲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可谁又能真的不担心呢?
回想起以前在北京上班的时候,家庭群里的消息父亲母亲发的最多,而我们在群里却很少说话。
在我们马不停地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奔波的时候,却总是忘了父母总是在默默地关注、想念着我们。
心中顿时五味杂陈,愧疚、难过,甚至对自己有些气愤。
而现在,这个群里的消息每天源源不断,从未如此热闹过。
就像一锅被冰冻的汤羹,开始慢慢地解冻、加热、沸腾,直到甜蜜的香气四溢开来。
洗完碗筷,手还没来得及擦干水渍,便拿起手机,在群里告诉母亲,等你们回来,亲手做一顿大餐,让你们也尝一尝我们的手艺。
03
在春天说爱你
打开手机,习惯性地点开每日的疫情最新通报,家乡已经好多天零增长了,全国的形势也在慢慢好转。
这场“战疫”的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担当与付出。
无论是战斗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风雨中卡点旁的值守人员,还是奔波在楼栋之间的社区工作者,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个“你”“我”“他”,都在为这场“人民战场”在坚守、在战斗。
连绵阴雨的日子已经悄然过去,窗外已是艳阳高照,城市不再是阴冷的灰色,变得开始有了生机。
父亲出院了,母亲也回家了。
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
出院的父亲依旧按照要求统一集中隔离,但父亲的状态已经渐渐恢复,视频里他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微信群里的他也开始活跃起来,每天和我们分享着他的见闻。
回家的母亲依然很谨慎,时刻带好口罩不和我们接触,吃饭也是独自一人。我们每次下楼扔垃圾、拿蔬菜的时候,母亲总不忘叮嘱我们戴好口罩、快去快回。当然,母亲对每日饭菜的叮嘱依然不断。
虽然父亲的书房、母亲的厨房,依然被我们“占用”着,但我们知道,疫情终将结束,春天必然到来,未来的生活依然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写完这篇文章,家乡的“四类人员”也清零了,比我想象得更快。
希望这种好势头能一直保持下去。
从大寒到春分,从北京到湖北,“封城”的日子里,经历了与父亲母亲的别离。
虽然经此一“疫”,2020年我们家的开端有了波折,但却让我们的心更加紧密。
而我,也更加体会到父亲母亲对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爱。
我想告诉父亲和母亲:
待疫情消散,在春天说爱你。
欢迎关注“封尘记”
将持续更新“封城”中的生活
请继续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