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知道你要做什么,比在做什么更重要
初入大学,每个人在高中被压抑的自我个性,都争先恐后地张扬释放。所以刚入学,总有各样事物带来无尽的新鲜与好奇。每一天总是充实有趣,每一天也总有令人欣喜的不同体验。
适应期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平淡日常。加入部门,参加各式活动,每个人,也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可是,无论是在学风一般的学校里,做个“特立独行”的人:课上做笔记,来不及记完的也会拍下老师的PPT之后再补上。没课的时候在图书馆看书学习一下午,直到日落黄昏时。
还是积极参与部门,每一次活动都不落下,每一次策划也都义不容辞。与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待在一起,做一样的事情,甚至有时也亲切热乎地讲上几句八卦,热闹的说笑声从未停止。
明明觉得自己做了如大多数人一样的事,明明自己每天也忙个不停,为什么总有那样一个时刻,会产生不知道在忙什么的迷茫与焦虑?
人生最是兵荒马乱的高三岁月,终日只有习题与试卷陪伴,课余生活远不如大学丰富。然而现在,却觉得自己,被比那时更为深重的寂寞,紧紧缠绕包围。仿佛吸食鸦片一样,眼前产生许多美丽却短暂的幻觉后,便是无尽空虚与痛苦,那样恍然的不真实感。
这大概是因为,高三的生活,虽然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但是心中所念,眼前所见,都不过“高考”二字——一个虽然有些遥远,却无比真切的存在。而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都是努力向其靠近。所以哪怕是相似的每一天,也能不失去信心,也能始终让自己保持着热情与冲劲。
而到了大学,被管制的时间大大减少,更多的,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由于之前那么多年,都是被学校的老师牵引前行,骤然没了约束,更多想到的便是尽情挥霍,也因此,在其中迷失了自己每天生活的目标还有意义。
可是大学的庇护,不仅体现在它虽是学堂与社会的衔接处,却能隔开外面纷扰嘈杂的世事,给你一方尽情发现属于自己无限可能、然后度过自己青春最宝贵的那几年的天地。而更重要的,则是为数不多的,能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思索,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自己的生命该如何度过的地方。
所以,暂时停下不住前行的脚步,不再是毫无目的性地随波逐流,只顾盯着别人的脚后跟低头前行,发现遍地的六便士。而是为自己确立一个简单明朗的小目标,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抬头遥望,阔步追寻属于自己的月亮。
不再是听从别人的“你应该”,强迫自己改变,应付不擅长的人与事。而是专注于自己该做和自己想做的,发挥擅长,发现热爱。认识更多与自己气场相合、真诚热情的人。
沿着内心简单纯粹的光亮,既不会在一时的泥泞里挣扎着委曲求全,更重要的,是每天的改变,都在成就更好的自己。
愿心有方向,行数千里路,踏过平川大河,终见世间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