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增):一个敢于清空自己、重启的人生的人,才是真
嗨,我是时光!
今天继续品读《道德经》第五章。因为第五章内容太丰富了,每一个层面都值得拿出来细品,所以我打算分三篇来品读。
昨天我们重点分享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品析。今天把聚光灯打到第二段的内容上: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在古代是指风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空虚但不会穷竭,愈鼓动风就能愈多地产生出来。
仔细阅读《道德经》会发现,老子在书中所描写的现象,都暗含因果逻辑。要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也需要从因果逻辑中来解读。即,在老子看来:正因为天地间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正因为元气是流动的,所以它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元气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
人如果要效法大道,就应该让自己保持空虚流动的状态。唯其如此,人生才能长久。
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空虚和流动。
空虚是做减法,流动是保持秩序与活力。
昨天我们分享了范蠡将自己融入大道,学道、正道、得道的故事。仔细分析范蠡的行为模式,你会发现他一直在让自己保持空虚流动的状态。
范蠡原名范少伯,这个名字是他的老师计然所取。范蠡的父亲范诚曾经是计然家的舍人。适逢计然家族内部权力斗争,计然本无心权势,奈何博学无所不通被忌惮,王室几次欲偷偷毒杀计然都没成功,便以武力相逼。范诚为掩护计然出逃,负伤落水。后被人救起,但因伤势过重,三天后就去世了。
此时范蠡还在娘胎里,因着一代层关系,计然逃离家乡后便在范诚家附近搭建茅屋而居。方便照顾范诚的家人。范蠡出生后,计然受范母所托给他取名范少伯,并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后来,范少伯受文仲邀请,决定为越国效力时改名为范蠡。他是这么和文仲解释的:“我现在改名范蠡,蠡者,虽为圣虫,但也是很不起眼的小虫子。”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改名,也是范蠡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格式化——离开家乡(楚国),放弃前尘过往,从一只很不起眼的小虫子开始做起,这一年范蠡二十五岁。
此后四十余年,范蠡尽心竭力辅佐勾践,会稽之战失败后,陪同勾践夫妇入吴国为奴三年,帮助勾践在狭缝中保全性命。回到越国后继续辅佐勾践富国强民,在勾践一次次急于报受辱之仇时劝他冷静下来,静待良机……
越国灭吴后,范蠡成为灭吴的第一功臣,勾践信誓旦旦地表示:“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此时的范蠡已经走到了人生之颠,按照自然规律,鼎盛过后必然会走下坡路。
深谙此道的范蠡再一次清空自己,他放下高官厚禄,散尽家财,带着家人乘小船飘然而去。此后,世间再无范蠡,齐国地界上多了一位鸱夷子皮先生。
没错,范蠡再次给自己改了一个新名字——鸱夷子皮,这个新名字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酒囊皮子,听着和我们村里叫大烟斗的大爷有点像。这个名字据说有纪念伍子胥和西施之意。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彻底洗去“官味”,让范蠡一个猛子扎进了“东夷人”的人民群众中。从此晒盐、养殖、饲养、繁育、销售牲畜的商人鸱夷子皮横空出世。
这是范蠡对人生的第二次格式化——放弃前尘过往,放弃功名利禄,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用粗俗的名字,扎根到农牧业中,这一年范蠡68岁。
清空自己的鸱夷子皮轻装上阵,用老师计然传授给自己的治国之道发展家族产业,他的业务范围包含晒盐、养殖、饲养、繁育、销售牲畜农牧业。很快财富滚滚而来,资产达数十万。由于名声太盛,齐国要以其为相。范蠡应邀入相三年,财富和地位都达到顶峰。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蠡再次散尽家财,只留方便携带的珠玉作为启动资金离开齐地前往陶地,改名陶朱工。
这是范蠡对人生的第三次格式化——放弃前尘过往,放弃财富地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用一个新的名字,重新鼓起生命的元气。这一年范蠡高寿不详,粗粗估算应该是七十五岁左右。
清空自己的陶朱工轻装上阵,利用陶地得天独厚的枢纽位置发展贸易事业,他坚持以道经商,诚信经营,是为儒商第一人。很快财富滚滚而来,陶朱工富甲天下。
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也知道,陶朱工自觉年事已高,再次散尽家财,安享晚年。直到八十八岁安详离世。
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如果去读范蠡的生平故事,你会发现,无论为官、做人还是经商,他都身体力行地抱守道家思想,知行合一。
对照范蠡的行为模式再读《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和“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突然觉得大道并不遥远,大道不是空谈。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