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写作第八团

你拖延的背后是什么?

2021-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Windy1212

有研究发现,95%的拖延症者感到十分苦恼,希望能改变;人群中有20%有慢性拖延症;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拖延是指个体主观故意延迟完成必须的任务,直至产生不良情绪和不良后果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状况。

拖延,表面上看起来是“懒”,或者是“不合理管理时间”。美国流行心理医生简·博克和来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告诉我我们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主要成因是因为恐惧。

基于家庭,性格和成长经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恐惧。为了应对恐惧人类开始建立起来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拖延就是用来逃避恐惧的,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形成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顽固信念。

认知理论则认为拖延行为与不合理的认知有关,我们对一件事情的主观想法会影响到后续的情绪与行为。这里说明一下,不合理的认知是指不符合客观事实的看法,认知理论反复强调认知不等于事实,因此认知是可以调整的。合理的认知并非是空洞的鸡汤说就,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与事实一致程度高,妄念和自我想象的成分较少。

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包括全或无思维,例如有的学生写论文时认为必须要写到最好,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结果焦虑无比,迟迟无法下笔;灾难化,例如觉得如果考试失败,这辈子就完了,结果复习考研的时候大部分精力用来担心未来,而真正的复习任务一拖再拖。绝对化,典型用语包括:必须,应该等字眼,是一种妄念,误以为事实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我今天必须要看完三章内容,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等,很多人误以为这样给自己提要求会督促自己更好的完成任务,但往往会让自己处于高焦虑状态,无法专注眼下的学习任务;夸大或缩小,指评价自己、他人或事情时,没有理由地夸大消极面,缩小积极面。例如,写作业时遇到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就觉得自己太笨了,科目太难了,自己肯定学不下来,这样的认知很容易导致回避行为。要去与导师交流时,把导师想象得无比可怕,认为导师会臭骂自己一顿,自己无法承受与应对。

如果拖延行为的背后是习得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或是不合理认知导致的,那么重新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并在生活中不断尝试与练习或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逐步练习用合理的认知替代,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咨询中,我会发现有一些学生以上工作的收效都不大,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或许就要从心理动力的角度看待拖延行为。拖延行为只是最外显的一个“症状”,是冰山的一角,背后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例如,有的人是用拖延对抗权威,例如对于高控制的父母,当事人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空间,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或许是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还有一些学生拖延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所做的事情都不是他喜欢的,而真正喜欢的事情又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去做。还有一些学生是自我同一性没有完成,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每天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我个人会更喜欢从心理动力的角度看待拖延行为,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不是一个喜欢精确计划的人,更喜欢随心所动,但一直以来效率也很高。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是阅读古诗词,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想研究古诗词,但一直拖延,根本无法坚持。直到有一天,我感觉我内心做了一个决定,我想要古诗词教学更专业,我不想看见自己课堂教学单调,我希望我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诗歌背后的意境和美感。当个决定做出之后,我的诗词鉴赏计划变得能够严格执行,完全不需任何外人督促,目前已经持续了三年。

因此,当你有一些拖延行为,可以先尝试

从认知行为角度进行调整,如果效果很不理想,

不妨看看你拖延的背后是什么,你有什么更深层的重要议题需要被看到与面对,

这是拖延向你传达信号,也是拖延行为的积极意义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