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简友广场想法

做一朵倾听的向日葵

2019-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垦读者
做一朵倾听的向日葵

Day74

阅读“独白式倾听和对话式倾听”。

这个小节,作者进一步区分了几种倾听,独白和对话很容易理解,但是与倾听相结合,则透露了更深层的含意。

一、从对话看倾听

用马丁·希伯的说法,对话是指“彼此转向对方,心怀对方”,也就是说,将自身向对方敞开,并接纳对方的敞开,则形成了对话式倾听。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自身向对方敞开,则是无保留的(至少是大部分)向对方倾诉、传递自己的感情、诉求、困惑、苦恼等内在心灵的真实“景观”,目的在于通过敞开而得到对方的理解、共鸣、回应,尤其是这种敞开往往建立于一定程度的信任,也可理解为一种排解、寄托和求助。

另一方面,作为对话的受方,要全方位地接纳对方传达的信息。就像自己向对方传达时,期望对方能够接纳的那样。

再深一层,对话式倾听,其实的是无阻碍的顺畅沟通,和无条件的接纳倾听。这当中可能成为阻碍的,往往是对话双方早已形成的成见。

二、先见的不可避免

虽然如此,但实际上要做到无阻碍、无条件是极其理想化的,现实环境中,每个人都因为其生长环境、智力背景、志趣取向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观念和偏见。这种观念偏见,正如作者所说,以一种无形之物支配着人显见的行为举止。

这种先见可以避免吗?

作者的回答是很难,这的确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当教师具有足够强烈的倾听意识时,有意识地修正自己,不断实践,则可以心可能地降低这种先见的干扰,从而在倾听学生中,将先见逐渐淡出。

与对话式倾听相对的,则是独白式倾听。这种倾听最大的弊端在于“虽然有对他人的听,但目的还是为了自我的言说和表达”,也就是说,独白式倾听重点在自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听,而对话式则不然,“对话式倾听具有成人价值和教育价值。这种价值生成的源泉,来自于对话的三大特质:‘直接、相互和动态相遇’。理想的对话倾听将在师生彼此之间的直接和动态相遇中相互成就、相互玉成。”

三、教育智慧源自倾听

倾听作为老师获得学生信息、情感和支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渠道,在作者看来,是教育智慧的基石。“教育智慧,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对话的倾听智慧”。因此,作者进一步提出老师倾听智慧的生成所需要的四个前提条件:

1、反思性倾听

2、敏感性倾听

3、换位性倾听

4、参与性倾听

这四点的具体论述非常精彩,而对于我来说它们都反映了一点:怎样的倾听,透露怎样的教师观。习惯于封闭式、独白式、狭窄化的倾听,其必然是一个自我封闭、满足于争取师生权力斗争的胜利。在这种倾听,这样的教师眼中,倾听不过是进一步推广自己权力疆域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拓宽自己心灵及内在教育、心灵疆域的必由之路。

而更多的教师,实际上处于一种蒙昧中——即对自己的封闭式、独白式、狭窄化的倾听没有足够的觉知,或者事后觉知,直至形成一种习惯。我自己也经常会陷入到这种思维当中,但所幸的是,阅读成了对自己思维盲区的照亮和警醒。

随着这本书的阅读,以及对佐藤学理论的不断咂摸,我也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倾听的尝试。首先我尝试着去打破那种热闹课堂的主体性神话,对于很多匆忙发言的孩子,我更少让他们回答,而将他们打回到他人的倾听中(比如复述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并评判),而那些谨慎而不敢发言的,我会千方百计地鼓励他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确定?不自信?没想好?没关系,用产婆式的提问,让他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求知的知识点中产生冲突,绝不否定个人,而是借着他的发言为后面的发言搭桥并引发其他人的讨论,在争鸣中,让知识豁亮。

这样的过程很缓慢,但是所幸的是,课堂开始逐渐润泽起来了。

具体的来说,与其让学生听到“安静,好好倾听”,不如切实地具体要求:“仔细倾听,他的意见是什么?和你的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吗?你有什么反对意见”,在身体姿态上,像向日葵一样朝向正在发言的同学,眼神紧紧盯着他,不让一个字遗漏。

在今天下课铃响起之前,我看到了数十朵仔细倾听的“向日葵”,谁说不美妙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