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选课指南:什么样的课程能获得最大收益?
MBA课程分为必修课跟选修课,必修课比如: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课程,主要是偏管理,选修课是根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一些课程。那应根据什么标准才能判断什么课程会让人获得最大收益呢?
标准一、MBA课程涉猎广泛
MBA课程涉及到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财务、会计、市场、人力资源、供应链、生产运营等等。好处是你毕业以后不管你做什么,在你和公司内部别的部门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都大概知道他们部门的日常业务怎么运作,他们会找你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和别的部门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因为你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想要什么。帮你在企业站稳脚跟,帮助各部门沟通顺利进行,以能力服人让下属信服,非常有帮助。
标准二、能通过真实案例帮助你构建的商业思维模式
MBAer很多时间都在研究各种有价值的案例,旧的,新的案例,都有指导作用,不存在真正的“过时”,从各个角度分析,培养自己系统思考模式,培养自己分析商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不一定分析出的是完美解决方案,但以后的商场竞争对手能思考到的地方,你不懂,那怎么能和竞争对手站在同一水平上抗衡,分蛋糕,帮助企业存活发展?
有可能你是未被启发的商业天才,如果随着研究你的能力不断提高,可以不走寻常路,敏锐找到别人想不到的切入点,跳出大众模式,帮助自己企业独霸市场头筹,那你可能会成为日后学弟学妹研究的对象。
但如果你连大众思维都思考不全面,那更不可能找出竞争对手的盲点和弱点,想出打败对方占领市场的方式。
PS.有些学员对自己将来职业规划不是那么明确的人,会不知道选什么课程好,如上面所说的几个大项各有一到两门的必修课,每个学期还有修四门左右的选修课程(选修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必修课是一样的),职业规划不清楚的同学往往会在选修是比较难以取舍,所以在读MBA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标准三、强化社会生存技能
首先每一位认真完成学业的学员,不管是脱产的还是在职的,打开他们Outlook的Calendar,你会发现基本看不见空白的地方。尤其是在职,没有谁认为这是可以轻轻松松蒙混过关的专业: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资料,写不完的作业,研究不完的项目,开不完的会,回不完的邮件,做不完的 “presentation”,参加不完的“happy hour”。
但无空白的日程安排可以强化学员的社会生存技能。比如,学员被逼迫着学会如何同时处理多重任务,工作计划打乱后如何按照权重迅速规划,完成工作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和时间,并意志坚定地完成。如何利用其他的资源;如何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一起工作;甚至非刻意就已经在积极提高衣着品味,学会凹造型,甚至健身保持身材,注重养生健康。
标准四、学会带领团队
学员可以学会如下领导力:
如何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如何给团队画饼,增强团友进取心;
如何为自己的团队争取最大利益;
如何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达成目的。
标准五、学会给团队增值
学会如何和其他团队协同工作;
如何团结队友,如何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站出来表现自己。
标准六、能发展你的外语读写说能力
MBA课程要保证让你通过两年高强度训练,“国际化水平”会突飞猛进,起码语言不会有很大障碍,你日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是跨国界的,毋庸置疑。举个例子,通常顶级国际名校MBA,大部分授课语言中英文一起上。
这种高强度训练是如何提升你的外语水平的呢?
无数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在你做小组案例分析演示时问的你哑口无言。没有演示任务的人可以就别人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建议并要求演示方做出回应,这样你才能和班上各种行业和岗位背景的人产生观点的碰撞。而能让你做到以上两点,就是MBA课程的一种优势。
说实话书本里面的知识是死的,据美国西顿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MBA已入学学员反馈:每个月1至2次课程,集中在周末两天上课,教材学习之外还会提供一沓子的案例,要求一个小时左右的小组案例 ,每组进行20分钟左右展示案例分析结果,接受成员和老师的提问。
而你从以前的旁听者经过MBA教育特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会变成一个会“蛊惑人心”的发起者。
因为在演讲,汇报,展示的过程中,你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身份背景,各种专业领域,各种性格,各种思维方式。相信这样日后你的上级,同事,客户,竞争对手,你也搞的定,起码不会被问住。
标准七、情商能力
在职场中,情商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
修读MBA课程期间,无论是案例,同学,还是项目,活动。和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交流的过程中,你会收获一个超级会沟通,情商逆天的增强版的自己。比如一起和组员做项目,你会发现,有的人你恨不得他马上消失,有的人糟糕的让你几乎想干脆放弃。
但是一个团队共生共死,你想要优秀好成绩,就得想方设法升级团队所有人。MBA给你平台,让你有机会与各种个人的人组成团队完成你的目标。日后无论你和谁共事,你都能找到一个同学当原型,想想当时如何沟通,工作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