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项目式学习”学后感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快?我的答案依然是时间。按部就班,忙忙碌碌,好像也没干什么,一个星期居然就过去了,上周的几次学习还停留在潦草的笔记和抓拍的照片里,思路不清晰,内容没消化,马上又要开启新的征程了。果然做事不能拖,一想着延后就会忘记,等到需要的时候就匆匆忙忙,满脑子浆糊了。
学习具有及时性,学后的及时复习和整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趁着记忆还鲜活,还能复盘刚经历过的那些细节,还能记得听时的困惑,立时回顾,思考问题,很大情况下是能有所收获的。很多时候我都在尝试着当天回顾,但有时候亮点的事情一多,在晚上复盘时就着重考虑那一个触动的点,下意识忽略了其他,等到需要那些学习的东西的时候,就只能“哎呀”一声了。
就如今天被问到的项目式学习,我就支支吾吾答不出来了,一是没有思考它,二是没有听懂它,所以现在想项目,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现在带着学生做的种植了。至于为什么种,怎么种,怎么拓展,怎么更好的表述……能稍微回答一两句,更专业精深的地方就不能好好回应了。回来赶紧翻笔记,对照着照片,在脑子里搜索了一番,重新启动一下几近空白的思考,找找“学后感”。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英语说法是英语老师说的,听不懂,直接照搬过来了),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的项目,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这个说法我也还是不够明白,在我的理解里,可能就是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来了个洋气的说法罢了。)
这个学习不容易啊,是我们远赴芙蓉区的东风小学,从最西边来到了最东边,横贯长沙后取来的“真经”。主讲的教授多以理论上的高度来介绍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它,日常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我这人不够聪明,甚至称得上有点蠢笨,哪怕笔记写了三四页,也还是没能内化吸收精髓,还是对这个东西一知半解,不知如何处理,白白浪费了老师的一番心血。
但分享的老师们讲的内容都很贴地气,都是选择很小的校园关注点,校园种植,文明如厕,不要浪费粮食,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真实校园,我听懂了,也知道怎么操作了,甚至还有点骄傲得觉得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了。
首先是定主题。可以看学校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从而选择一个最适合探究的小方向,再来进行下一步的实践探索。
然后是实践过程。我是觉得每个实践活动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科目的学习,必然是和其他科目相联结的,可你要我一定能拆分出各个涉及的学科,我就哑口无言,不知所措了。比如我们上个学期的“巧手手工”,我能想到的有,美术的构图,语文的表达,劳动的剪贴,物理的平衡……但具体是不是,我也不敢说,我也不会想,一定要我讲,我就只会一个“这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多学科的融合”……可这个划分重要吗?我个人是觉得没有半点必要,能带着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这个活动就可以了。
还有实践过程的发展,都是可以在真实发生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共商方案的。我们现在的孩子可聪明了,只要给予他们平台和机会,他们完全可以解决校园内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后是成果的展示。绘画牌、宣传报、小视频……都可以是呈现的形式,只要在过程中留心记录,最后就一定能给出一大堆实践探究的真实资料,这个事情也就并不是多么难以完成了。
胡说八道一会,这个“项目式学习”好像也并不那么难了嘛,我们完全可以挑战成功的,先自我暗示一把,说不定明天就能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