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古眼的文字世界包罗万象

【谈古论今】从大清破屋到民国铁屋子

2020-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古眼
【谈古论今】从大清破屋到民国铁屋子

对晚清重臣李鸿章,我们过去的历史教材,把他描述为汉奸卖国贼。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是他出面签的;庚子战败,《辛丑条约》也是他出面签的。白纸黑字,板上钉钉,他不卖国还能有谁?但是,撇开习以为常的情绪化宣泄,还原真相,理性分析,再做判断,我们就会发现,李鸿章只是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手中把玩的牵线木偶,替罪羊。用疫情下流行的“摔锅”一说鉴之,他不过是奉旨背锅罢了。

甲午一役,李鸿章一直是主和,反对开战,他深知连预算内的海军军费都可以被慈禧挪作颐和园砖瓦,军力哪有保证呢,但是反对无效。朝野喧嚣,民粹滔滔,凭着一腔永远正确的爱国热情,烽烟就被推到了前台。明知而不可为,而不得不为,李鸿章还是被赶鸭子上架,架在战火上烧烤,烤得个皮焦里嫩,这才达成息战求和的共识。荒谬的是:这赔笑求和的尴尬事儿,还得李鸿章来做。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历史选定了他的悲剧兼喜剧的卖国贼角色,容不得他罢演。

接下来的一幕是,义和团闹事,慈禧以为“民气可用”,向全世界的列强宣战,八国联军进京,而数十万守军一触即溃,甘当“扶清灭洋”志愿军的义和团,那更是一哄而散。李鸿章早知有此情节,以及随后的剧情反转,联合南方各省与八国联军实现“东南互保”,生灵免受涂炭。当京畿官民身陷战火无力求胜之时,那些战前口口声声呼唤严惩主和卖国贼李鸿章的,无不盼望着这个卖国贼前来收拾残局,恢复和平……

这忍不住令我想起当下“打日本我捐一个月工资,打台湾我捐两个月工资,打美国我捐一条小命”的那些口炮爱国者。当李鸿章故意拖延片刻,奉命赶到京城,甚至举城欢呼,欢呼着最伟大的卖国贼前来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与水火。如此言行不一、前倨后恭的变态剧情,也只能出现在三观颠倒、苟且偷生的舞台上。

虽然说李鸿章也曾有误判和失误,但观其一生,他是晚清朝野最清醒最有见识的人之一,他的存在,至少延缓了最终的灭亡。他晚年在一道奏折里,自我总结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他虽然位高权重,大搞改革开放,号称洋务名臣,但在满清腐朽堕落的国体以及权力架构里,就是一代修修补补的裱糊匠而已。“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真相破露,不可收拾”。果然,他谢世不久,天朝上国的这间破破烂烂、四处漏风的屋子就倒塌了。

有趣的是,李二先生眼中的大清破屋子倒塌了,而从东洋留学归来的鲁迅先生却又用他的如椽巨笔,构筑了一间使人绝望至极的民国“铁屋子”。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同一间千年祖宅,百年老屋,吾国吾民安身立命的立锥之所,一个喻之破屋,一个喻之铁屋,性质何以迥异?眼光因何不同?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的奥秘呢?真叫人疑窦丛生,难以洞悉。以下略作剖析,一孔之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从二人身份上来讲,李鸿章属于权臣,因为长期办理洋务,对西洋近代文明知之甚祥,他是站在国家体制大局上来评判满清的。满清破屋的比喻之前,隐含着列强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前提。正如刀枪剑戟的冷兵器之前,隐含着船坚炮利一样。也就是说,他是站在世界发展的大局,回望自己委身的满清,因此才有裱糊匠的自身定位。

而鲁迅虽然不乏李鸿章一样的大局观,但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国人之觉醒,他认为导致“真相破露,不可收拾”的破屋现象,是因为国人被封锁在铁屋一般的文化专制体制里麻木至死,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能够凭着一声声的“呐喊”,唤醒国民。但是,他呐喊了半天,应者寥寥,深感“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题《呐喊》),这就有了铁屋子比喻的诞生。这个比喻,当然比李二先生的比喻来得深刻,更富思想,且悲天悯人,直击人心。

再拓展一下视野,我们发现可以与铁屋子放在一起审视欣赏、异曲同工的,还有胡适的那句名言,“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百余年转瞬即逝,裱糊匠走了,鲁迅胡适都走了,仍旧身陷铁屋子的人们,却深信“离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确信“没有铁屋子,就没有新中国”,历史真是让人活转去了。君不见,朝堂之上端坐着无数技艺远逊李鸿章的裱糊匠,草野民间跃跃欲试的依然是义和团……正仿佛当前疫情,“真相破露,不可收拾”,谁能做到不被传染?怎么识别为数众多的无症状感染者?


【谈古论今】从大清破屋到民国铁屋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