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400:郗鉴所讲的“散地”,作为领导者应该多注意
学习内容:
【原文】
八月壬午,复改丞相为司徒。
南昌文成公郗鉴疾笃,以府事付长史刘遐,上疏乞骸骨,且曰:“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与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
诏以蔡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
辛酉,鉴薨,即以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假节。
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又,王师在路五十余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
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卒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
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
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以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余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余户迁于幽、冀。
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
【原文华译】
1 八月初十,东晋取消丞相,恢复司徒。(去年撤销司徒,并入丞相府,今年取消丞相,是只有王导才有威望称丞相吧。)
2 南昌文成公郗鉴病重,将府事托付给长史刘遐,上疏请求退休,并且说:“臣所统帅的士兵,成分错杂,大多是北方人,或者是被逼迁徙,或是新近归附,百姓怀念故土,都有回归家乡之心。臣宣示国恩,树立善恶标准,拨给他们田地住宅,渐渐才稍微安定下来。听说臣病重,群情惊骇动摇,如果这时让他们北渡长江,必定会激发他们的为寇之心。(当时有人建议将太尉府移到江北。)太常蔡谟,平简贞正,一向是众望所归,我认为可以任命他为都督、徐州刺史。”
皇帝下诏,任命蔡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
辛酉日(八月无此日),郗鉴薨逝,即刻任命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假节。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后赵,皇帝下诏,派陈光攻寿阳(即寿春,避简文帝太后郑阿春讳,改为寿阳)。
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池众多,站在城墙上相互都能望见,城被攻,众城必救。又,王师行军,路途需要五十余日,前锋还没到,敌寇早已接到消息,贼军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骑兵,有足够时间来会战。
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还要破坏桥梁,焚毁舟船,背水一战,以示必死之心。如今我军却打算停船在江心小岛,再引兵攻城,前面面对着坚强的敌人,还回头看顾着归兵之路,这是兵法之大忌。
如果攻城不能攻拔,而胡人骑兵突然杀到,恐怕就会发生荀林父不知所为,以致舟中士兵的断指都可以一把一把抓起来的局面了。
如今陈光所率领的,都是殿中精兵,最好让他们有征伐之名,而无作战之实。而把他们屯于坚城之下,以国家爪牙之士,去攻击敌寇一个下等城邑,就算成功,利益微薄而不足以损害敌人,如果失败,则对我们的伤害严重,而足以让敌寇受益,这恐怕不是什么好计策。”于是停止伐后赵之事。
3 当初,陶侃镇守武昌,有人提议说江北有邾城,应该分兵驻防。陶侃总是不回答,而提议的人反复不已。
陶侃于是带大家渡江打猎,对将佐们说:“我之所以能设险而御寇,正是凭借长江天险而已。邾城隔在江北,向内没有倚靠,对外接壤各蛮夷部落。蛮夷地区有利可图,晋人贪利,一定会欺负压迫夷人,夷人不堪压迫,一定会引羯虏入寇。所以,驻防邾城,实足以制造祸乱,而不足以抵御敌寇。况且东吴时戍卫此城,用了三万兵力,如今我们纵然有兵驻守,也无益于江南;如果羯虏有可乘之机,这邾城也帮不上什么忙。”
等到庾亮镇守武昌,立即派毛宝、樊峻驻防邾城。后赵王石虎听闻,非常厌恶,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部队五万人入寇荆州、扬州北部边境,骑兵两万人攻打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庾亮认为城池坚固,没有立即派兵救援。
九月,石闵击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击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掠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投降后赵。夔安进军包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击破后赵军,斩首五千多人,夔安才退兵。后赵军掳掠汉水以东地区,裹挟七千多户人家,迁移到幽州、冀州。
当时,庾亮还在上疏,要迁移镇所到石城,听闻邾城陷落,才停止。上表谢罪,要求自贬三等,代理安西将军;皇帝下诏,官复原职。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守芜湖。
【学以致用】
这一段学习三点 ,
01,郗鉴所讲的“散地”
这是《孙子兵法》中《九地篇》中的一种地势
兵法就不研究了,但是这个词,换个角度理解
所谓“散”,就是人心散
在自己的地盘上打仗,因为太熟悉了,遇到点危险就溜了,就跑回家去了,
在培训领域,我们为什么会建议老板带着高管,团队远赴外地学习?而不是把老师邀请到自己企业里面来培训?
虽然在行程住宿上会增加一点公司的成本,但是,在自己企业内部培训,对员工来讲,就是散地
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因为太舒服而不会太上心, 心容易飘。 而到了外地,拿着公司给到的学习支持,如果不学点东西回去,也对不起公司的栽培。
这种“散地”,别说员工,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也可能会如此。
你的心思越集中,学到的东西越深刻,越能落地。
所以这个“散地”会在很多方面出现,我们作为领导者是需要多注意这个词
02,蔡谟所讲的“死地”
这也是《九地篇》的一种地势
置之死地而后生
领导者只有创造这种“死地”,让所有人心定的情况下,只有一条道可以走,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而陈光的计划当中,连撤退的船只都准备好了,这就没有必胜的信念了,等于人为制造了一个“散地”
03,陶凯所论的博弈思维
这就是算各种账,算大账,算小账
这就要用阶级分析法,了解自己人与各方因素的矛盾,人心,经济链,已经经济链背后更大的矛盾
有的人只看眼前敌我之前的矛盾,没看到当下敌我矛盾背后牵扯的更大的矛盾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蛮干了,然后就失败了
庾亮就是如此蛮干,导致白白损失了毛宝这样的猛将
陶侃看的很清楚,所以,知道驻防邾城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往上文看,蔡谟也看的很清楚,以自己这一方的精兵,兴师动众的去攻击对方一座小城,就算胜利了,也没多大好处,失败了反而损害自己的实力,得不偿失
如果再扩大一个视角来看待,东晋此时经历两次叛乱,有威望能干事的将领都去世了,新的将领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在战略上实行韬光养晦比较好,把顶层设计思考的更全面一点,就像当年范睢给秦国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把成国,把北方的后赵,以及慕容皝等因素放在一个版图上思考,怎么分步骤的去徐徐图之。(这个也只能个人假设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