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助学】事理说明文阅读之理清顺序

2020-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舒心语文

【语文助学】事理说明文之理清顺序

——阅读篇目《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自然属于逻辑顺序。但说明的逻辑顺序对我们初中生来说,有点复杂。

如何理清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说明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哪些类别?这样我们才可以进行梳理。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其次,我们要遵循一定的思路。

我的建议是按照下面思路进行:

1.列出要理清的文段说明的主要信息;

2.把列出的主要信息进行分层

3.判断层间关系,与上面逻辑顺序的12个类别进行对照,做出判定。

例如:

要理清如下说明文段的说明顺序: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13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14、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我们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做:

先列出四个段落的主要信息:

(影响物候)(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接着我们看能否进行合并分层,也就是找寻各个信息间的相似或相关性。

我们把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合并为空间因素,很明显古今的差异的差异属于时间因素。

然后我们根据各层之间,各主要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照上面逻辑顺序的类别进行对号判断:

先空间再时间,空间影响物候显然是主要的,因为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同一时间段内的物候差异,即使关注到时间因素,也很少关注到文中所提及的两百多年的差异。所以这是先主要再次要。

再看同是空间的纬度、经度、高下三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也是先主要再次要排列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影响物候的因素按照文中的顺序对物候的影响是逐次减弱的。

同学们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理清下面几个文段的逻辑顺序: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5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6。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及物候学)

结果: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物候及物候学

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概括)

2.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事实:发现了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事实:发现了斯石英)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结果:发现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事实)——发现了斯石英(事实)。

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概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