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1205.周成长总结

2021-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海上大王

【一】

1、看到很多学生,在同所学校起步,却由于不同决定,最终走向不同路线;

2、回顾之前的经历,也无不说明“选择”初始有时也代表了结束;

3、不得不慎重再思考:我们很多人都只会做解答题,并不会做选择题。这其中有很多关键原则可以借鉴,但也有一些宿命论,让这问题变得复杂;

4、还有一种情况,是解答问题的技能可以在后天学习,而选择的技能却鲜有提及,如果不刻意寻找几乎很难获得;

5、更有一个关键的影响点,人类天生的本性是短视,是即时满足、避难趋易,如果无法压制这部分,则选择模式几乎可以预见的相同;

6、下一步行动:

(1)整理决策技能资料,确定学习的课程和书单,加入2022年学习计划;

(2)站在事后结果论的角度,复盘人生选择经历,找到自己的固有选择模式,对比思考;

(3)针对“决策选择能力”制定系统和原则;

【二】

1、面临拖延时发现一种心理,当自己无法确定完成目标所需要时间,会导致犹豫不决,或盘算怎么省力找捷径,通过寻求复杂方法拖延;

2、解决这种心理就是把目标量化,“多少小时看本书,多少小时完成学习”,这些都会减少自己的迷茫感,就是把大项目拆解成看得见不模糊的步骤;

3、这种方法屡试不爽,教导吃饭头疼的小孩子也有用,当知道一碗饭只需要10口,数着数就能完成;

4、对没有完成过的任务无法进行估算,做不出目标量化,这个现象困扰了挺久,现在想明白这并非主要任务,其实只需通过“目标量化”解决模糊感即可;

5、下一步行动:

(1)如果是项目计划,在做计划时应包括目标量化,清晰完成所需要投入的时间;

(2)阶段规划好项目计划,通过时间分配到日程TO DO LIST;

(3)面对任务有拖延时,检查是否是量化不够清晰,或心中有模糊感导致,先解决这些模糊感;

【三】

1、一直在思考关于“学习”,也越来越相信学习是需要“过程”,这是实践、认知的沉淀过程;

2、举一反三也是说明对道理的理解需要经历,类似“年少不懂XX,懂时已不再少年”,都说明理解一些事太需要“经历”了;

3、看书学习就是如此,由于前期经历得不够,实践经验少,体验不足认知没达到,只有后期经历得多了,再回头看书学习时会发现有很多“新知识”,这是认知越来越深的过程;

4、下一步行动:

(1)还是要重申,对待学习和练习,对待知识、技能和道理,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因为要足够的经历;

(2)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正对“一念之间”的看法,顿悟只是具有了智慧,代表“知道”,而要达到“相信”的程度仍需要实践、经历;

(3)认真做好实践和经历,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调整到这个信念,能让自己平坦地对待过程中的困难;

【四】

1、看到一则对“造物主、神”的讨论,物理学家提到没有神一样的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规律、规则;

2、比如人类发明和创造了手机,对应手机来说,人类建立芯片、存储等一系列规则,根据图纸拼装手机,人类就是“造物主”;

3、对于人类来说,主观意义上“人”一样形式的造物主是不存在的,有也是物竞天择、进化的规则;

4、这些观点让自己意识到“规则”才是神,掌握规则并利用规则的意义极其重要;

4、下一步行动:

(1)不管“玩什么游戏”,应先了解它的规则,让自己成为“明白”的玩家;

(2)以掌握优势为目的,通过规则建立游戏的玩法,让这些玩法成为系统、成为纪律;

(3)规则可能因游戏变化而存在改革,要明白规则的宿命可能是“建立、无效、新规则”的循环,及时修正更新游戏的规则;

【五】

1、交谈中提到,自己意识到只会做“解答题”的情况,或许是如何解决问题是学习成长必教课程,但关于“选择题”如何选择,却很少有强调和教授;

2、普罗大众看似都会“选择”,但其实选择的质量并不高,就是不会“挑”,挑学校、挑工作、挑伴侣、挑伙伴、挑人生道路;

3、也发现越早会主动“选择”的人,也越早表现出为达到目的的竞争力,学校里主动读书和被动读书就是很明显的两类人;

4、普通家庭但凡有些安逸,都容易成为“原生家庭”的原罪,让成长环境少了些竞争力,相反两头极端的家庭,要么逆境逼出求生欲,要么精英严厉出精英;

5、下一步行动:

(1)继续完善“选择题”项目,针对决策选择能力,总结需要的原则;

(2)在选择之前,思考选择的选择项和选择本身的意义,类似交易计划的“盈亏比考量”;

(3)把“选择题”加入到未来教育,也要减少下一代的被动,让人生醒得更早;

【六】

1、上次看到007战友《助推》的分享,想到对行为模式的改变,有时讲道理的确不如做引导;

2、讲道理容易成为说教,变成对立,而引导的方式可以恐吓,也可以画饼,看起来却是更善意的“提醒”,这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

3、改变行为比改变观念更容易,同样可以通过改变行为达到效果;

4、尝试过规劝式提醒,多说无益,到头来不如玩笑式的陈述恐怖,发现有些人听不进道理,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恐怖、糟糕”不同;

5、下一步行动:

(1)引导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其担心和在意的事物关联,这比道理更生动;

(2)切记沟通中说教总让人抵触,包装成善意的提醒,更能让大家共情从而解决问题;

【七】

1、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处,观察大部分行为习惯能帮自己了解人类天性,也从中找到自己行为模式背后的问题;

2、就如之前记录过的,“对待儿童”不能把他们当正常成人思维,由这举一反三对待心智年龄10多20岁的人,也同样如此;

3、一部分人离开校园和父母后,心智成长环境缓慢,虽然他们生理年龄是成人,但仍是青少年的任性和不可一世,这同样需另外对待;

4、也只有理解了他们的“心理年龄”,才好正常沟通,这也验证了教练技术里的“家长vs孩子、孩子vs家长、成人vs成人”三种相处交流模式;

5、见到很多人和事,无不提醒追求“终身成长”的意义,也渐渐明白那些心智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差巨大的原因;

5、下一步行动:

(1)保护好成长思维,记住“终身成长”才是最有价值的选项;

(2)个别时候,沟通前可以设想对方的心智年龄,让交流的节奏符合那个年龄,而不是把所有人当成成年人;

(3)发现心智年龄的长者,要虚心听取建议,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能多多请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