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商业人生思辨(3)
三、具象的圈层是意识相近的群体
我有两个女儿,均成婚安家立业,均根植于我的事业平台。自己已进入爷辈之列,有三个小外孙,大的六岁,小的两岁。他们都很乖,我也很爱他们。小外孙子我老婆带,几乎跟随我们长大。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我的大女儿因为我们那一代人生活窘迫,忙于经商事物,没有照顾好就落得成年后带有残疾,独立行走不便,需要搀扶,是我这个家庭唯一的不幸之事。出于责任与爱护,决定给孩子们创造一份稳定的事业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便有了稳定创业(持续稳定的收入)的想法。起初,我把目标定得很低,经商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便可,能解决家人的吃喝拉撒略有结余就是成功。通过三年的基础打拼,商业基础架构有了,便有了两个女儿的安定和家人的发展。
女儿成家就要立业,继承了我的基业,当然就要靠自己去努力。自然女婿也很勤奋便有了家人的基础稳定。
我这个家庭很特殊,是一个企业型的大家庭。现有直系成员12人。我按照两个女儿和爱人三人持股公司,大女儿出任法人和,主管财务,小女儿作为股东,我的爱人做为监事成员。股权按33比例分割,监事自然多占一份。我则退居其后,只是干了投资人的事情。当然我都退居其后了,两个女婿自然也只能成为股东成员。作为股东他们结婚时的礼薪就作为了投资股本金投入公司运营。
把事业交给他们去经营,我就开启了自动模式,再次启动创业,两年积蓄了100万元的资产,把一部分现金再次投入公司运营发展,这样家庭企业充实了资金,得到了滚动发展。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企业的框架设计。按照我设计的框架走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我修的是高速公路的基础路面,道路框架相应的安全,但是道路是毛坯,需要他们自己不断勤奋努力把路面补好。临交给他们的时候,我对家庭成员们说了一句话:“人生我可以帮你们很多(鼓励和信心很重要),但是有一样我帮不了你们,那就是人生的历练一定只有靠你们自己”。
公司管理一定要出自对人理性的思考。我是两个女儿,女婿跟我们在一起发展事业倒是无可非厚,但是我们更多的想到的是世俗。我自己也是一个男人,女婿与岳父是一对天然的敌人,我就是一个例子,自己跟老丈人总是格格不入。两个女儿一先一后进入公司,事实上他们都要经历一个学习和磨合过程。我又是一道天然屏障,于是,先把二女婿派来做了两年跟班,熟悉操作流程,等我二女儿出国学业结束回来后让他们回老家去结婚。这个期间大女儿已经结婚,大女婿进入公司熟悉经营流程。这就是五年的初创阶段,市场架构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人的思维是很复杂的,自私是本性、自卫是本能,在自私的本性得到满足完备的过程中,对家庭对社会有益这个自卫行为才是道德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和思维模式,如何做到行为有效统一,思维的转变这个时候就显得很重要了。只有目标一致了行动才能一致。人都是具有个性思维,只有意识相近或同层的人聚在一起组建的圈层才是稳固的。当然,我这个家庭企业之初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关系来维持初期的运作。
二女儿回老家结婚,就特别选了我满五十岁生日这一天办理他们结婚大事,在婚礼现场,我对着二女婿的家人承诺事业的平台为他们铺好了。但是事实上,内部冲突是难免不了的,二女儿和女婿后来为一点小事闹着要回家,我也准许他们回家去发展,毕竟他们身体健康,独立生活无大碍。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打工的辛酸。公司就暂时由我的爱人、大女儿和大女婿撑起来了。
不过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人手就不够了。我那个企业业务是做商朝配送的,协调性非常强,加之业务市场面广又不断扩大,大女儿行为不方便,势必要增加人,这个时候我个人在外创业-做项目正忙,脱不开身,便说服我的二女儿和二女婿辞掉了打工工作回到了公司主持业务。这样原来通过五年分阶段、分别的人才培养,然后两个小家庭成员加上我这个老一坎的三个家庭组合起来的企业成员才走到一起来。这个时间段一共消耗了历时五年。
所以,无论是创建一个小企业、大企业,股东人员要全部走在一起这个过程是非常之艰难。没有三五年的过程是绝对做不到的。那么这个过程中什么最重要?那就是迁就和包容,对别人一定要看到长处,对自己一定要懂得舍得。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舍弃儿女之情,舍弃个人的小家庭观念,顾及大家庭成员的感受。让每个成员不仅仅感受到小家庭的温馨,更要看到大家庭的温暖。这个就是对人的关照和呵护。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了持续输入发展资金。放手不管不问,因为我有监事长在里面吧!这个就是处理事务的要点。既放手不管,又实时监管,总是不插手,关键时候帮上一把。其实自己就是把握企业的方向不能让他们走偏了。老子修的高速路你不走非要改道跑偏,这个就是原则问题,绝对不让步的。幸好这个现象没有出现。公司今年顺利度过“五年一小步,十年一大步”的良好发展时期。
从我这个家庭企业走过来的这段经历,我悟出了:具象的圈层是意识相近的群体,意识相近的群体才能产生意识场共鸣,有共鸣的人才能在“三观”的基础上建立一致的事业观,才能形成能量场。这样才能真正走到一起。企业家企业家,一定是先有家的概念(意识的聚集),才有企业(期望生存的空间)这个能量场的萌生。
现代人一谈起创业一般都很浮躁。对创业的这个期望质很高,这也很好、很华丽,人人都非常认可。事实上,每个人是否解决了个人对创业的认知问题。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点,一群人要走到一起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个人的私心:生存危机。也就是说,个人生存不会遭遇个人生活所累的人才会静下心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好了才自然进入收益阶段。这个就是人与人之间认知转变的物质基础。而要具备这个物质基础就需要强大的支撑力。这个支撑力在哪里?那就是社会分工里面的投资人的出现。而投资人看见的是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坚强的执行力,他们才有信心有决心投资于你。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就会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这就是我从实践中得出的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