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永恒居所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托克维尔
历史上的每个人类文明都格外关注死亡, 也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死后世界。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相信超越生命之存在的超自然力量,认为死后世界能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沟通,这意味着死者成了崇拜的对象。于是丧葬的仪式由早先的简单变得更加复杂而狂热,坟墓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精美,直到它们终于成为“永恒的居所”。
而这些“永恒的居所”也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极为特殊的一种存在,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遗存,也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生,也关乎死。它在形式上只是安放死者尸体之所,但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艺术传统和宗教信仰。”
1.维尔吉纳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墓地
1977-1980 年,希腊考古学家马诺利斯﹒安兹罗尼科斯(Manòlis Andronìkos)主持发掘了位于艾加伊的墓葬群。艾加伊是马其顿王国古代的首都,位于今维尔吉纳一个村庄附近。
公元前5世纪末,马其顿王国迁都培拉(Pèlla)后,这里便成为埋葬王室成员和贵族的地方。安兹罗尼科斯在这里发掘了隐藏在不起眼的墓丘下的四座马其顿王室墓地,其中的2号墓 (跟3号墓一样, 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在被发掘后,被证实正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墓。
腓力二世之墓的尺寸为9.1米×5.6米×5.3米,是最大的马其顿墓。墓室墙壁由石灰石仔细砌成。墓内有两个墓室,首尾相接,其建筑外立面创造出带门廊的错觉效果。入口两则立着多立克式(Doric)立柱,支撑着两道大理石门,门上装饰着青铜钉。立柱上方是一根彩色的门楣,上面有浮雕图案,描绘了一幅冬季狩猎图。
两座墓室共用一个筒形拱顶(Barrel Vault),这种重要的新型建筑结构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开始为马其顿建筑师采用。 根据安兹罗尼科斯的研究,这是古希腊第一座使用了筒形拱顶的墓地。
这座墓地的建造时间早于公元前4世纪末,这个时间也常常被学者拿来证明一个假说,即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之后, 这种墓葬形式才经由近东传入西方。这个假说也暗示,在马其顿帝国建立之前,古希腊人没有吸收东方建筑形式的途径,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创造出装饰着墓葬绘画的拱门和筒形拱顶。
这个学说也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人们加大了石棺墓的尺寸,制造出纪念碑式的外观。 为了解决扩大尺寸带来的枯燥感,马其顿的建筑师们发明了筒形拱顶,并在正面用浮雕和绘画进行装饰。
腓力二世之墓里的陪葬品非同凡响,包含许多武器、珠宝和金银器。在两具石棺中,放置着精美的饰有浮雕图案的黄金骨灰瓮,瓮中盛放着腓力二世和王后的骨灰。按照古希腊荷马时代的习俗,他们死后被施以火葬,古希腊人认为英雄们能由此从肉体的禁锢中解放,不再去往那黑暗阴森的冥界。
2. 胡夫金字塔
公元前2500多年前,埃及出现了最早的纪念碑式宏伟墓葬建筑,也就是史上最早的真正的永恒居所: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神性的象征,代表他与太阳神的联系。国王在死后将变成太阳神之子,作为天国与俗世的中间人,法老从与生俱来的神性中获益,也将好处分享给自己的子民和国家,确保其繁荣昌盛。
而其中最宏伟瞩目的当属胡夫金字塔,它属于第四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基奥普斯。原本高达146.6米,占地面积约0.06平方千米,由大概二百余万块石灰岩石块建造而成,每一块的平均重量约2.5吨。在公元前2世纪被拜占庭(Byzantium)的菲隆 (Philon)列入世界七大奇迹。
目前尚不清楚古埃及人采用了何种技术制造了金字塔,但从其内部的复杂结构以及精确的天文学定向,可以推测,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
胡夫金字塔的两边分布着两组达官贵人的墓地群,他们拥有特权,被安葬在法老旁边,因此得以分享他的神性。
在金字塔的东面,有巨大的船形陪葬坑遗址,证明船只曾经是法老的陪葬品。这一习俗在1954年得到证明,金字塔南面也出土了两个陪葬船坑,它们被每一块重17~20吨的石灰岩石块覆盖。考古学家发掘并打开了其中一个陪葬坑,里面装着一个完整的木造船只,只是被拆卸成了一千二百二十四块。
经过14年的耐心修复,专家还原了这艘船只的原貌。这艘船壮丽优美,两端逐渐变窄,船体呈流线型, 船头船尾高翘,总共有43.5米长、5.6米宽。木制甲板由黎巴嫩雪松制成,按照精密的连接系统和线绳在连接处进行装配,不需要用到任何钉子和其他金属配件。
从它很浅的吃水(约1.5米)可以得知,这艘船的设计是为了能在河道上航行。船上没有帆,靠十组船桨划水前行,船尾有一对船舵用来控制方向。
将这些船只摆在金字塔旁边的目的是什么?法老之船是否曾经在尼罗河航行过?这些船是否曾在仪式上载着法老的遗体驶向金字塔,或者仅仅只具有礼节和象征意义?
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也没有答案,不过最近的一个假说看上去比较可信。在一个像埃及这样的国家里,船是他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十分重要。埃及人认为太阳神拉每天坐在一艘船上由东往西穿越天空,亘古不变。位于萨卡拉的第五王朝的金字塔内镌刻有金字塔铭文这是已知最早的宗教文本,文中频繁地提到法老在天上的行程。因此依据当时的信仰,法老的灵魂很有可能将乘坐这些船只到达父神拉的所在,并乘坐它们跟随拉一起航行直到永远。
3. 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开始修建于公元前247年,到秦始皇驾崩的公元前210年,这项工程仍在继续。这个巨大的陵墓并未全部完工,它象征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伟大和辉煌,也记录下他的其他功绩。
临潼平原被选中成为王陵所在地,它距离现代城市西安不远,靠近新帝国的都城,巨大的冢丘就坐落在骊山脚下。它清晰标记着秦始皇确切的埋葬地点。与中国主要朝代的帝陵一样,始皇帝陵还没有被发掘。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书中描述了墓地的内部结构和物品。他的描述构成了我们对这座帝陵的基本认知,而现在正等待着有朝一日能通过现代考古技术打开陵墓并进行研究。
始皇帝的整个墓葬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复制模型”,复制了他统治的整个疆域。地理缩影中的埋葬冢丘不在中心位置,位于两道矩形封闭围墙之中,在那里还找到了可能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寺庙。冢丘周围,距围墙不远处还找到了埋葬坑,在里面发现了如下物品:仆从俑、宫女俑和马夫俑;两个与秦始皇曾使用的战车相似的青铜模型; 祭品和许多装着动物尸体的壕沟, 可能象征着皇帝的猎场;皇家马厩,妃子和其他皇族的墓地。据司马迁记载,始皇帝的遗体躺在一座精美的石棺中,放在领土模型的中心,水银代表的河流在机械的作用下不断流动。墓地的拱顶是青铜制成,上面镶嵌着代表星辰的宝石,象征天界。
这是一个以皇帝为中心的微缩世界,皇帝将自己与宇宙力量联系在一起,仿佛他就是能量源泉。一系列致命的机关保护着皇帝,以防有人不敬。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皇帝对永生孜孜不倦的探求。秦始皇并没有找到能让自己永生的仙丹,但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他活着时的成就足以让他在人们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兵马俑的发现则完全是出自偶然。1974年的夏季十分炎热干旱,几个农民凿井取水,却意外地挖出几个陶俑的头。当地考古学家发现后意识到这些头的重要性,在得到允许后便开始发掘,确认发现了一个大陪葬坑,尺寸为210米×60米,坑里有数以千计的陶俑,碎成了好几千片。
这个遗址的潜在意义直到1976年才被完全理解,考古学研究表明此地还有两个大陪葬坑,里面埋着与真人和真马同样大小的陶俑。现在,整个发掘区域占地面积为数千平方米,成为一个考古园区,兵马俑是其中最著名的要素。
修建秦始皇帝陵花费了数十年,成千上万的工匠在工头手下工作,工头负责监督工程并签名。近期, 在其中一个陶俑上发现了签名。
这支军队是中国艺术与工艺最有特色的表现, 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的例子, 证明秦朝有调动大量人力资源的能力, 以及计划、 设计、 执行这样的工程需要的广泛组织能力。 据估计,有七千多名士兵、 六百匹马、 一百辆战车,排成战斗队形, 面向墓丘, 以保护皇帝。
在探秘这些人类墓葬遗迹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从中领略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文物和艺术,更能从中了解这些曾经盛极一时而后失落的文明的生活和信仰,并在这些文明与之逝后世界的关系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本文摘编自《尘封的盛世:探寻古代文明的无价宝藏》
特别推荐
《尘封的盛世:探寻古代文明的无价宝藏》
[意] 阿尔贝托·西廖蒂 (Alberto Siliotti)主编
2019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