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相关书籍分享IT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互联网产品设计》

2016-03-01  本文已影响297人  BenSir

起源##

许久没有写起观后感,甚至启笔有些凌乱。。。那么为什么还要写呢?
其实这来源于王石的激励,“你没有变强只因你一直很舒服”,我承认,来深这几年,虽然也比较坎坷,但生活过着似乎还是挺舒服的。。。王石说要变强,那就得培养几个小习惯,其一,就是写作的习惯;

读书再多如果不写出来,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向别人说出来,就不能得到修正与反馈,也无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写作其实是一个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将平时阅读中的论点整理出来,加以思考,总结成自己的话语。这样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逐渐加强。当然,写作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并且组织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且,当你对着电脑的时候,还要排除各种杂事的干扰,这对专注力也是一种锻炼。

王石这个论点挺精妙,所以本人付诸实践;同时觉得还可以更好,就是不必把此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去享受接受新生事物的好奇,去享受思考的乐趣,这样不会更好一些吗?
好吧,这个引子有点长,万事起头难,总得先旁征博引来激发自己高尚的战斗力。


以下主要通过两部分来完成此次读书笔记,《互联网产品设计》(以下简称《产品》)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以及当中穿插着本人的思考与启示。

《产品》主要从四方面出发:第一篇“关于产品设计”,阐述“我”是谁;第二篇“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及第三篇“产品构建实战”,阐述如何建立“自我”;第四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阐述产品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追求“无我”。四篇精准阐述,no more and no less。

《产品》指导探索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发布”的基本原则,读者将学习如何构思、设计和实现一款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将了解到什么类型的产品可以吸引和满足用户,读者还将了解到用户使用产品时,产品是如何对他的反应产生影响并满足他和你的目标。如采用这样的一种贯穿始终的设计思维—从产品探索到用户获取,再到产品使用和产品超越,我们将能做出非常棒的产品设计。

“我”是谁##

什么是产品?网站不是产品,产品应具有以下属性:使用频率高、数据与内容是双向的、参与制、账号、页面流、超越浏览等。产品还可分为独立运作的产品,如天气预报;生态系统产品,如O2O;平台产品,如亚马逊。
产品的设计需要将许多科学原理融会贯通,创造一个有意义且可理解的体验。那么什么是可理解且有意义的体验呢?设立正确的期望并满足这些期望,谓之可理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完成目标,同时让他们获得满足于喜悦,谓之有意义。产品的设计需要组织复杂的信息,包括:用户对预期体验的理解、用户对产品所有部分的访问、用户所关注特定部分的体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的方式、产品的哪些部分需要进行快速优化、产品实现价值承诺的感知力。平衡用户、技术及业务需求,也是产品设计一项重要工作。文中举例某公司招聘产品经理的广告,要求其不仅能确保列车准时运行,还要能帮忙建造列车轨道。这是一个完美的隐喻,总结了产品经理的角色以及产品管理的范围。产品管理与项目管理不同,后者是协调任务的过程以及会议的期限,并将其作为实际开发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文中还提及的产品设计应该用语言去解释产品,即使设计的核心是“尽情展示,不必多说”,但某些时候,解释也十分必要;另外对于产品,我们需要做一个营销者,产品营销包括定义媒介模式和挖掘媒介渠道,从而有利于产品更好向外传播,需要有人来使用产品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这都是让我比较感兴趣,当然,文中还提及其他,诸如创造界面和交互来塑造用户的行为、写代码使得产品更好的使用、做调研、忘记“独角兽”。
以上便是“我”是谁,并涉及到自我的来源,接下来就是阐述应该如何建立“自我”:像产品设计师一样的思考以及产品构建实战。


建立“自我”##

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首先需要构思产品故事并坚持讲下去,讲故事,可按以下方法:方向感,始终朝着故事的结局发展;因势利导,故事要明确说明读下去的好处;聚焦人性,从听众的角度设计故事,而非做一个技术控。讲故事也可以从写新闻稿开始,写新闻稿的过程中思考并提炼产品的核心理念。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六方面:谁、何时、何地、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产品为谁设计”和“谁设计了它”?“产品使用时间”和“它何时才能实现”?“产品使用场景”和“从哪里得到它”?“产品是做什么用的”和“它叫什么名字”?“该产品有什么特色”和“它为什么能达到用户的预期”?“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和“它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页面流线设计永无止境,接点成网。让用户继续体验下去需要一个理由,它是否能提供有益的信息,是否有用处,是否简单有趣。。。要知道,所创建的这条可持续的流线将帮助留住用户,让他们在产品经理的产品旅程中永不下车。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还需要记得看不见的特性,何为看不见的特性?首先是性能,性能包括产品速度以及可靠性;其次是社区、客服支持、安全保障。这四大因素都是看不见的,所以容易被忽视。
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要明白效率高于创意,要坚持产品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避免设计过度,坚守产品的智慧之道,而不是花俏的技巧。当产品流程上的所有步骤都能流畅地操作下去时,就可以考虑增加些好玩、有趣、别致的特性;当然这个特性得是有用的,虽然用户不一定关注到,锦上添花的特性必须支持产品的主旨,为产品赢得口碑。


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还要明白用户要胡萝卜不要大棒;产品小步快跑,多次迭代;产品方案的推翻和重复;用户最重要。跟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之后,产品构建实战该是如何?

首先,随时随地开始,养成快连续地设计、构建和验证想法;其次,辨认需求和机会;验证;设计原型;产品建设;用户交流;产品测试;产品发布,当产品开始投入使用,从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的那一刻起,收集反馈、评估信息的工作就正式启动了,我们要学会从中学习;继而是迭代。

进行迭代的时候,有三条保持幸福的“黄金法则”,分别是1、聆听用户的反馈,不管褒贬;2、挖掘用户需求,找出用户需求是产品经理职责所在;3、帮助用户平滑而舒适地适应变化。

实战过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拥有“工具未定论”的观点非常重要,如果有更新更好的工具出现,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接受新事物。当然有些工具可以一直很好地服务,永不过时。

但是工具应放在第二位,永远不要被绑定在某款特定的工具上,要对所有工具一视同仁,最合适就是最好的!
另外,每当我们设计一款产品时,我们总想知道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产品发布后会遇到什么情况,要想知道这些情况,就需要得到反馈。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反馈都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去分析反馈信息。定量研究的本质是数字,因此研究结果可以用图形和图表呈现出来,将定量数据可视化能够让我们看到规律和异常,可以直观的识别出产品中没有发挥作用的因素。定性研究收集的是一些不便于计数或难以用数字形式展现的反馈,如感觉、品味、非结构化的观察和开放式问题的回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创建前期的反馈源,包括自我反馈、非正式反馈与正式反馈;以及创建发布后的反馈源,包括收到的评论、社区反馈及数据收集。无论怎样,都需要我们不要忘记倾听。


追求“无我”##

像产品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并构建实战,这是所谓的建立“自我”,“自我”的境界并非最高,如《笑傲江湖》风清扬所说,最高的剑术在于心中无剑。所以需要我们忘记自我,当然这是基于已经建立稳固自我的基础上,去超脱自我,追求更好的层级,不破不立。著者最重要的认识是,“互联网产品永远没有终点”。
至此,《产品》一书基本阅览无余,我们如能熟记于心,加深对产品的思考及应用,大道至简,辅之以逆向思维,深入人性,故可做成好产品。


附注本书重要观点:

1、本书中所列出的原则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你的设计需求。需要经常重温,使得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此外,随着用户期望和技术层面的发展,原则也将发展,所以需要自身总结出一些新的原则。
2、满足用户期望是产品最主要的特性,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用户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考量。用户通过你创作的故事理解你的产品。虽然这种故事并不一定真的像将故事一样,但它一定要有清晰的头尾,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
3、避免出现流线节点,这会破坏产品体验。不要让用户在还想继续的时候结束,或被强制退出。我们应该设计一种让用户完成了某个体验之后,还想不断进行新的尝试的方法。
4、简约、直接、简单对设计至关重要,掌握主次,避免体验上的喧宾夺主。产品首先要有用,其次才是“炫”,两者要平衡有道。华而不实的产品不会长久,朴实无华的产品难以引人注目。
5、一件设计优良的产品,必定有许多表面上看不到的潜在特点,比如速度快、可靠、用户的支持。。。缺少这些要素,将会给产品带来灾难。
6、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来塑造用户行为,鼓励用户按照我们所希望的方式操作,确定用户能如你所愿地使用产品。以阐明这些变化为目标,通过研究和评估结果来确定你的设计是否能够成功地影响到用户行为的转变。
7、将大的问题和挑战分解成小的。
8、从细微变化中总结。小的重复周期能够不断完善你的产品。
9、选择合适的工具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影响重大,因此,选好工具,必要时更换工具。
10、有许多方法能够评估迭代的设计决策,验证这些决策能够是我们对产品和用户都有一些新发现。
11、定性定量分析数据。
12、通过“设计-测试-发布-评估-总结”的不断循环重复来壮大团队和提高客户满意度。
13、无论是个人、小团队还是大团队都能够完成产品设计,而每一种方式都各有优劣。
��H�_��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