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成长励志社会热点

小学生遇见了“苏轼”,我们又遇见过什么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97人  极旦仔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句我们讨论过很久的话题。

1

最近小学生写的苏轼遇上「大数据」的调查报告非常引人注目。小学生们的想法和视角,加上严谨的调查和论述,让我们对小学生的印象耳目一新。

用大数据分析苏轼

我们总强调研究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课题研究,不过思维认知,技术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碰撞。我觉得我过去的十几年间和其他人一样,因为逃避技术而拒绝思考除了考试以外的事情。

于是我把进入大学作为自己的起跑线。

但是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了,太快了啊。

微博上,有一位网友的评论被热烈的讨论着。

真是辛苦孩子父母了。

被说成是「真相了」。

然而家长们纷纷站出来说,只是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父母提供的技术支持,当然无可厚非,这意味着求索之旅上技术的壁垒可以被打破,而学生们也无需为了技术的认知而焦头烂额,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思路严谨性的思考上。

所以当技术的问题解决了以后,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了出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说白了,横贯在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不是书读多少轻重,而是思想的高度。

毕竟在网络时代下,知识可以查,技术可以学,课可以随时听,若想了解这个未知世界的一切,都有可行的渠道和方法。

但互联网也就只能帮每个人到这里了。倘若只是学,没有加工和思考,对不起,可能你认知的高度还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在《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中开头有一句话:

有一位伟人说过,天上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

人虽生而平等,但这之后的差距在于学与不学。

本质上,我们和那群小学生们是平等的。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

说实在的,我特别羡慕他们。

因为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他们的想法可以得到支持,他们的日常是在探索中学习,他们能在新媒体发展得如日中天的2017年,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学到书本里从来不会告诉他们的方法。

最好的时代就是,总有探索一切的成本和机会,网络科技和「专业人士」的助攻,可以把很多琐碎的事情简化,留下的是做课题背后最值得我们反思的精华。

最好的时代就是有人刚好发现了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并将其抽离,送给了十来岁的孩子们。

最好的时代不是一种发展,它更像是一种回归。

这种回归,既让我们这些刚进大学的学生打开了窥伺世界的途径,也让所有年龄段的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然后现在的差距就是,学与不学,以及会不会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认知。

做过课题的同学都知道,当他们心中有疑问的时候,是在技术的支撑下自己搜集材料解决问题。

而刚进大学的大学生,还有好多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

大一刚开课的那段时间,是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衔接导致矛盾爆发的高峰期。

刚开微积分这门课的时候,有一些初等知识课上是完全不讲的,老师只是带过的提一下,这个你们回去查资料自学吧。

很多人压根没当回事。

但到了后面要做作业的时候,就真的蒙了,那些概念,公式,老师怎么没讲过呢?

遂抱着不懂就问的态度,去问老师,结果给老师一脸骂回来:你自己回去看书吧,书上的定义讲的很清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现象。

比如老师有的时候会精心设计一些学生之间互动,讨论,讲演的活动,还有一些报告,论文的撰写活动。有时内容开放,主题不限。

比如说我们的C语言的大作业,就要求写一个报告,相当于一篇小论文,学生网上互评。

我评了十篇文章,五篇版面混乱,连图都是随便在草稿纸上画出来,然后手机拍照放图片的。

这样的态度实在是令人作呕。

小组演讲的时候,我的组员都想着如何抱大腿去了,对于学到的东西一问三不知。到最后都是我一个人挑灯夜战做PPT,他们还反过来嘲讽我说“你干嘛要做的这么认真,水过去不就好了。

不知“开放”为何物,不知“自主思考”是什么,一面说着要努力学习做事,另一面有觉得“认真你就输了”

以前总是做个海报,手抄报作品就把我折腾个要死要活,开放性的课题作业,也不过是拖到最后到处走走吃吃拍拍然后回去网上模板一把抄。最后总是和别人一样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会有任何处分。

以前初中的辩论赛也是,班级辩论,给个题目,两边拿着的材料,都是百度下来的,然后照本宣科,毫无意义。

而我最担心的是,倘若有一次我花了很多心思,原创一篇论文表达我的想法的时候,会被说成是傻逼。

为了不变成傻逼,我们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4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沉睡的人正在苏醒。

而装睡的人还在装睡。

这不妨是一件好事。虽说清华附小的家长个个神通广大,家庭教育做得好,但从现在科技水平的客观因素来看,我们和他们确实现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看不完的公开课,做不完的笔记,刷不完的各种Live,永无止境的搜索引擎,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同样是正在苏醒的人。

反过来想,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是另外一番气象,倘若我们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态度和观念去对待每一次创新的训练机会的时候,必定会被这个世界甩出去。

知道为什么本科学一样的知识,985的学生总是更受青睐吗?

这不是歧视,而是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更高维度思维的教育,醒得也会比更多无知者更早一点。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有没有醒过来,是另外一回事。

当知识的壁垒逐渐被打破,通往高层的通道可能意味着越来越窄。

毕竟知识可以查,技术也可以学,而真正的勤奋,是保持清醒地头脑思考。

学与思的问题,两千年前孔子就讨论过。

现在,似乎是思更重要一点。

「人虽生而平等,而之后的差距在于思与不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