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人性的未来预测 ——简评《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出生于1976年,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2011年,《人类简史》一书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世界级新锐历史学家。该书于2012年以希伯来文出版,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截止目前,已售出了43个国家版权,引发了多国版权大战并入选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年度荐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新年推荐书单。中文版自2014年上市以来,销量也已突破百万。作为一本历史学通俗读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难得。
《未来简史》是他继《人类简史》之后,时隔4年,于2016年推出的新作。跟《人类简史》一样,这本书研究的依然还是人类这个群体的问题。如果说《人类简史》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那么《未来简史》讨论的就是人类的未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都说未来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是根据什么来做出的预测,还成功地让这些预测得到了大众认可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先聊一聊历史发展的特点。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惯性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样事物从产生到消失是有过程的,在没有出现改变力量或者改变力量不足以动摇旧有的力量之前,这种过程会一直延续。人类狩猎采集的历史持续了两百多万年才进入农业时代,农业革命开始于大约一万年前,可直到十八世纪,人类才缓慢进入到工业革命。在这些漫长的过渡期中,历史的惯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根据历史去预测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历史的惯性,去观察它的产生、发展、实现和消亡。
历史在他的惯性之外,也具有极强的偶然性。我们可以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讲了一个关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占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故事。穆罕默德二世虽然准备充分,火力充足,但由于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牺牲了大量兵力都没有办法攻破。然而,几个士兵在闲逛时,却发现君士坦丁堡贝拉克奈城墙下的一扇小门居然因为疏忽没有关上,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战争进程,土耳其军队顺利突入城内,里应外合,迅速地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更有意思的事情在于,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占领,西欧与中东和亚洲国家的传统路上联系被切断,为了可以和亚洲国家通商,西欧各国绞尽脑汁想要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去往亚洲。在此情况下,人类历史上最具冒险性的航海大发现时代开启,整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一扇小小的门就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多么富有戏剧性。
所以说,历史的发展是惯性和偶然相结合的产物。我们通过结合历史发展的惯性,可以在现有发展状况下对于未来做出某种程度的可能性预判,比如,五十年后,我们依然还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由于偶然性的存在,历史又可能会有不同的走向,比如因为某些人的疯狂,世界重新进入战争时代,人类文明彻底毁灭。因此,未来是没有办法精确预测的,但是通过研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现象,我们能够就未来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思考,并且利用这些思考去改变未来。以现在非常热议的女权主义来说,在原始采集社会,女性的地位甚至高于男性,只是到了农业社会,因为主要的生产力转移到了男性,女性才成为男性的附庸。所以,未来社会就可能有三种局面:一是男女平等,二是男尊女卑,三是女尊男卑。
这种基于历史现象而对未来可能性进行的想象就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认为的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和意义,也是他撰写《未来简史》最主要的学术态度。他在书里和其他公开演讲场合一直强调,他的观点并不是对于未来的精准预测,而只是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发展难题。通过研究这些可能性,尤瓦尔认为我们也许就能避免很多错误的发展方向,从而使自己获得解放。他在《未来简史》中如此表述道: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我们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得到解放。
明白了历史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研究态度,我们就能清晰地知晓《未来简史》的写作逻辑。这本书实际上就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人类在未来可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第二,我们依据什么历史现象做出的这种判断?第三,这种发展方向会对人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的时间,我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一、 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自古以来人类都面临着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巨大威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祈祷膜拜,同时发明无数工具、制度和社会系统去解决他们,但收效甚微。当时间来到21世纪,我们却惊奇地发现,这三大无解的难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很多人可能并不会赞同尤瓦尔的这个判断。世界上明明还有那么多贫民窟,几十亿人每天只有不到2美元的收入,他们都在忍饥挨饿,你怎么能说我们已经控制饥荒了呢?非洲的埃博拉,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每年都在夺走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你怎么能说我们已经摆脱瘟疫了呢?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世界仍然处于动荡之中,你怎么就说我们可以绕开战争了呢?其实,这都可以用之前说的历史具有惯性进行解释。尤瓦尔通过比对历史数据,发现全球范围内因为这三者死亡的人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少,而且仍然在不断缩减之中,只要未来不出现特别大的偶然事件,这个趋势就会延续,从而在某一天彻底得到解决,这是未来可能性中的一个大概率事件。
那么当我们解决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下一步我们会开始思考什么呢?尤瓦尔认为,我们会开始追求永生、幸福和成神。
先说永生。很早以前,人类对于死亡一无所知,所以在各个民族之间才会产生各种各样关于死亡原因的神话寓言。例如在中国,我们就会说是阎王的生死簿记录着我们的寿命长短,只要时间一到,阎王就会在生死簿上将你除名,你就死了,牛头马面这时就会出现,将你的魂魄收走。但是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死亡不再神秘和不可捉摸,它开始成为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难题。一个人死了,我们总要问一句他是怎么死的——是心脏病吗?是癌症吗?一个人死亡,只是因为身体上出了某种故障。既然只是故障,就一定有解决方法。现在,硅谷的很多科技巨擘都投入巨资用于疾病方面的研发,意欲实现人类的长生不死。例如谷歌成立的子公司Calico,其使命明确地被表示为“挑战死亡。”《从0到1》作者,硅谷黑帮大佬彼得.蒂尔更是公开承认,他希望永远活下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的飞速进展让这一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有专家认为到2050年,只要身体足够健康,钞票足够多,人类大约每10年就可以接受一次全面治疗,治疗疾病,让衰老的组织再生,并让手眼脑得到升级。
再说幸福快乐。在20世纪,要评估一个国家是否成功,评判标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看一个国家利用商品和服务创造了多大的经济价值。但现在,越来越多地人呼吁要用GDH,也就是国内幸福总值来补充甚至取代GDP,从这种转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快乐的重视。照理说,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人类自然而然地会越来越快乐。但是幸福快乐有其独特性,它是一种内在活动,与外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并不一定成正比。举例来说,在秘鲁、危地马拉等贫困且政局不稳的国家,平均每年每十万人中有一人自杀,但在瑞士、法国等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却高达25人。虽然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却未能同步。现在,很多科学家都提出,幸福快乐其实是受生化机制控制的,你能感受到幸福快乐,不过是因为你体验到了身体内部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易控制,却很可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进行诱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毒品,人们抽大麻是为了平静,用可卡因和冰毒是为了感到敏锐和自信,摇头丸能让人感到狂喜,而LSD这种强致幻剂则会让你落入脱离现实的迷幻梦境。
最后是化身为神。这个议题是由追求永生和幸福快乐所推动的,反过来也将前两者包括在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追求永生和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点点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虽然单次的变化很小,但无数次的改变累叠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偏离作为人类的特质,直到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尤瓦尔将其称为“神人”,不是基督教中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上帝,而更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爱恨情仇,但却拥有着改变自己的身体、心灵,控制环境和天气,设计和制造生命的巨大能力。尤瓦尔提出了人升级成为神的三条路径,一是生物工程,也就是对于人类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假如我们的DNA、内分泌结构或者大脑结构再多一些变化,谁也想不到会发生什么。第二是半机械人工程,也就是让人体和各种非有机机器设备结合,例如仿生手、义眼,从而大大增强人类的行为能力,但仍然保留大脑作为中枢控制系统的功能。第三个就是纯粹的非有机生物工程。也就是彻底抛弃碳基生命,而成为硅基生命,神经网络由智能软件取代,这样就能同时畅游虚拟和真实世界,打破自生命诞生以来的限制,甚至可以实现殖民外星的计划。
追求永生、幸福快乐并化身为神,这就是尤瓦尔认为的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判断靠谱吗?他凭什么做出这种判断,如果说这不是胡乱猜测,它的依据又是什么?
二、 判断依据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写到:人们之所以会对人类的梦想就是追求不死和神性感到吃惊,并不是因为这些梦想听起来太异想天开,而是因为很少有人把话讲得这么直白。但只要真正开始思考这件事,大多数人就会意识到这其实很说得通。虽然这些梦想在科技上显得十分傲慢,但在思想上早已不是新闻。过去三百年来是由人文主义主导世界,将智人的生命、快乐和能力加以神圣化。而经过如此长久的人文主义熏陶,人类想要得到不死、幸福和神性,也是相当合乎逻辑的。这只不过把早就藏在桌下的事情公开摆上台面罢了。
原来啊,尤瓦尔推演出追求永生、幸福快乐并化身为神这三个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是因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文主义的出现和蔓延这一历史惯性。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在人类社会早期,狩猎采集者并不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动物高级,人能否存活,有赖于理解和尊重周围动物的欲望,他们信奉的是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人需要和万物沟通,比如森林里有精灵,小羊会说话等等。而到了农业社会,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开始圈养动物,控制动物,动物不再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把动物从有感情、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为了人类的资产。旧有的泛灵论就不再适用,人类需要一套新的故事去证明自己比一般的动物高级,有神论宗教由此诞生。在有神论宗教中,世界是由某个神,比如基督教中的上帝,或者某些神,比如佛教中的佛陀所控制的,而人类是神灵造物的巅峰,自然比其他动物高贵,当然也就有了任意主宰动物的权利。作为对于神灵恩赐的回馈,人类又拿各种各样的祭品,鸡、牛、猪等等,去侍奉神灵。如果说过去的泛灵论把世界看作一个大的舞台,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能作为主角登台表演,到了有神论,舞台只剩下了两个主角,一个是神,一个是人,其他的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等到了现代科学和工业的兴起,连神都失去了它的价值,既然人类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做到连很多远古诸神都做不到的事,那么神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整个世界舞台至此只剩下了人类这一个主角。人文主义就此产生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被强化。人文主义成为了继泛灵论、有神论宗教之后新的宗教。
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相信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崇拜人性,认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赋予了这个世界以价值。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内心感受是第一位的。对于人文主义政治来说,我们相信选民能够独立判断,做出最好的选择;对于人文主义经济来说,顾客是上帝,要满足顾客需求;对于人文主义美学来说,看的人觉得美,它就是美的,不一定要追求普遍性;对于人文主义伦理来说,追随自己的内心,感觉对了就去做;对于人文主义教育来说,`则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系列人文主义信念通过持续不断的发酵,最终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人们对于自我需求的追逐,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自我能力的信任。
而也正是基于这个发展趋势,尤瓦尔·赫拉利得出了人类未来一定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是第一宝贵的,人的生命无价,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延长人的寿命;因为人的体验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要尝试着通过各种生物技术的引导,让人体验到幸福和快乐;因为人通过运用自己的能力,让社会发展到了如此繁荣的地步,所以未来,人类要加强自己的能力,最终化身为神。
如果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有可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吗?别忘了,历史具有偶然性,任何一个不确定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这种发展方向会对人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在人类向着永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出现很可能给历史发展带来一连串的偶然性,让人类遭遇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最大的反讽可能就是人文主义本身的崩塌。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书里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人文主义核心理念的溃败,二是阶层的巨大分化,三是新宗教的崛起。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将使人文主义在未来彻底失去意义。
先说第一点,人文主义核心理念的溃败。人文主义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是自由意志以及个人主义。所谓的自由意志,是指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既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经过内心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然而根据最新的生命科学发现,这一论断已经遭受了挑战。我们之所以浮起某个欲望,是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了感觉,这些化学反应过程可能是事先设定好的,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却绝不是我们自由选择的。例如,你被别人打了,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怒火中烧,而不是脑海里出现了a.生气b.不生气这样两个选项,那一刻的感觉不是你可以自我决定的,因此,自由意志在科学发展的路上会越来越无力。第二个概念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只要我们集中精神,一定能在内心深处找到那个在日常生活中替我做出所有决定的真实自我。但现在,科学技术却告诉我们不可分割的单一自我是虚假的,人类无论从物理上还是内心上,都是可以被分割的。我们人类的大脑分左右半球,两者之间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各有分工,一般情况下联合工作,但假如我们把中间的神经纤维切断,却会惊奇地发现左右脑依然可以单独工作,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就是著名的“脑裂实验”。这个实验从根本上证明了人类从物理上来说是自我可分的。再说说精神,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内心层面,我们也依然是可分的。人类通常有两种自我,一是体验自我,二是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关注当下的感觉,却没有办法存储记忆,叙事自我不关注每一个细节的感受,而只记录高潮和结尾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进行平均,形成我们对某一体验的最终记忆。
由于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在生命科学面前无法再自圆其说,人文主义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尴尬的境地。
再说第二点,阶层的大分化。这个问题将要动摇的是人文主义关于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论述。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无用阶层,以及一个超人类的精英阶层,从而产生自人类诞生以来最大的分化和不平等。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发展,将是这场大分离最主要的原因。根据以往生物的发展历程,高度的智能和发达的意识一向是形影不离的,必须是具有意识的个体,才能执行高度智能的任务,例如下棋、开车、诊疗等。然而现在,无意识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基于优秀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可以代替人类做事,例如单纯的记忆、识别和计算。大家如果看过《最强大脑》,一定会对人机大战印象深刻,即使是人类群体中最出类拔萃的大脑,在上述领域都开始输给机器人。未来,人工智能将可以替人类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从而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失业浪潮。这些失去工作的人丧失了经济、军事价值,慢慢地也会失去政治价值,从而成为彻底的无用阶层。这群人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将没有任何贡献,很可能会在药物和电子游戏中过完自己的一生。与此相对应,未来也有可能诞生一批进行了身体和心灵改造,在各个方面都超出了普通智人,达成了化身为神目标的精英群体,他们高居社会系统之上,算法无法了解和控制他们,而他们却可以通过算法控制普通人。假如这种分化真的出现,那么将会彻底动摇人文主义每个人都具有价值的论断,而且智人的历史也将终结,世界将进入神人的历史。
最后,是新宗教的诞生。既然人文主义在未来面临着各种崩溃的风险,那么有没有什么新的宗教会接过人文主义宗教的旗帜,继续指引社会前进呢?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科技人文主义,二是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主的巅峰之作,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升级自己,将自己变成神人,从而使我们自己有能力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从而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难题,它依然认为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推动人类开发控制,可是一旦人类真的可以掌握意志,人类便失去了神圣性,成为一种可以设计的产品,从而使科技人文主义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
在作者看来,相较于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的困境,数据主义可能更适合未来的发展情景。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系统,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芯片。对于数据主义而言,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最重要的事情,它的使命就是连接到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同时将一切连接到系统。数据主义并不会在乎人类的主观需求,也不关心人类寻找自我的意义,它需要人类做的,就是上传、记录和分享。而这,也就破坏了人的权威和意义来源,冲击了人文主义的根基。
好了,以上就是对于《未来简史》的全部解读。总结一下,由于历史的惯性和偶然性,《未来简史》所做出的预测不过都是关于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作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追求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二是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取代泛灵论和有神论成为新的宗教。人文主义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提倡自由意志,并认为人类可以自我提高。在这些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人类想要追求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是符合逻辑推理的。三是人类在追求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的过程中,因为历史的偶然性,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最反讽的可能就是人文主义的终结。人文主义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涵在科技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说服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将会使人类群体产生大分化,一是失去了所有价值的无用阶层,二是化身为神的超人阶层,这将彻底颠覆人文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论述。而数据主义这个新宗教的诞生,可能会将人类单纯视作宇宙数据流的一部分,忽视人的意义和情感需求,从而破坏人的权威,使得人文主义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