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聆听者狠角色每天成长1%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2017-01-05  本文已影响20人  天外来客人

昨天自然博物馆看展,去过好几次了,新鲜感已无,除了不用提前预约外方便想去就去的人外,感觉没啥收获——建筑太老了,处处流露着苏联时期的线条,最重头的人体展区,却是大量图片墙上挂,还不如其他展厅那些死气沉沉的标本生动呢。整个场馆,不仅品类少,让参观者很难有互动,这样知识传达的太有限了。

去的晚,将近2个小时没看完,虽说没什么收获,却还是意犹未尽心生不甘。不经意看到远处斜对面《德云社》的牌子。遂走过去看,有几个人在胡同口摆的桌子上买票呢,不知道是大雾霾太过灰颓,还是环境本身就寥落不堪,我转身就去对面甚是阔朗的地界了——天桥艺术中心。

该地在我过去从文字中所涉猎来的印象是杂耍之地,比如相声、评书等的聚集区,广场上还有当年天桥八大怪的雕像。地上有块牌子特有说明这8位注明的杂耍代表,都是当时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温饱而成为了底层文化的创造者。

突然意识到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原来是真实存在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方文化里特有的分类,反正最近在看几本美国人写的工具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思维导图》,两本书都是技术普及书,用的都是平实的语言,表达上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非常通俗易懂,就想怪不得人家发达:一项知识太容易传播了,而中国过去的文字,都是之乎者也,甚至没有句读,一本本分明都是摆明了不叫人看懂的秘笈啊,知识都被知识分子垄断着,平民即便认识字也很难看懂。

现在文章改革了,大家都能看通俗易懂的文字了。天桥却升级了,从百姓大剧场升级成了高大上的艺术中心,上演着莎士比亚的全套剧目,离老百姓已经很遥远了,阔朗的可跑马的大堂即便灯火通明也无法回避显而易见的没有人气的寥落。那里的基因就是下里巴人的,而今改成阳春白雪就必然成了一副空架子。

晚上看到谢老师的评语,说我的写作如家常般的叙述,不具备文学所要求的陌生化的语言,谢老师很厉害,直击要害。可是我现在还不清楚是自己不喜欢用陌生化的语言还是不具备使用陌生化语言的能力。最近看书,也都捡着语言通俗的看,有弯弯绕绕的用了各种修辞的都不想看,直接略过,感觉作者太绕了。

刚才想了想,应该还是自己图省事,所以已经倾向于省略了思考,不管是读还是写。为了生活的更好,还是要多思考,艺术化的表达,无论是写作还是平时的与人沟通,还是书法、家居布置、用品摆件等,都更容易被人接受。

艺术就在思考里,就在手上,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中,感谢谢老师的提点:)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或打赏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关注或打赏,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