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方式
2018-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米粒的小岛
今天和一位擅长数学的设计师一起review新项目产品数据,发现很多时候,针对同一个问题点,俩人描述问题的方式和使用的词语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两个零部件是组装配合件,设计图中给予两者装配面的间隙是零,而且在同一矢量方向上有两个0间隙配合的接触面。我看到两者的配合关系时,第一反应是觉得两者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干涉或有装不到位的问题。仅仅是直觉,非常直观地描述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设计师是如何描述这一现象的呢,他说这两者存在“过度约束”问题,只要将定位面的间隙定义为零贴,另一个接触面完全可以放1.0mm的安全距离。用词专业简洁而让人信服,一句话不仅描述了问题,还给出原因和解决方案。
在不断的对话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和他之间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我是文科生,即便一直是做技术工作,但背后的思维一直都是直观形象思维,而且通感强烈,所以使用的语言都是最直观的语言。平时在跟设计工程交流技术问题时,都得将他们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在脑子里进行一番加工,转化成自已可以理解的直观形象语言。即便是完全理解了他们所讲的内容,当轮到自已阐述时,仍然会使用自已熟悉的词语和方式来表达。因为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没有变,所以很难将那些专业术语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