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被一碗“假面条”欺骗了几十年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恰好又是一个河北人,一定对这几个字不陌生:安徽正宗牛肉板面。作为吃货界的贫下中农,小编对此物情有独钟。不止我自己,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见到牛肉板面的铺子就挪不动脚步。
这是一碗神奇的面,论形态,它有些类似于陕甘一带的biangbiang面(字很难写,输入法中没有,你一定见过,俗称裤带面,宽宽厚厚,因形似腰里宽长的裤腰带而得名)。独具特色的是,牛肉板面的面条不是用擀面杖擀,而是摔出来的。每一个“正经”的板面店都有一个宽大的案板,只要有客人进门喊一声“老板,大碗儿,多放辣椒”,老板就会拾出五六根提前做好的面棍,按扁,然后捏住两头,一边拉长一边在案板上DuangDuang的摔打。眼看其动作,耳听其声音,就足以是一种享受。地道的板儿面口感香辣,面条厚实筋道,有浓郁的牛肉香气,一碗十块钱不到的面里面有面有肉有蔬菜,若有兴致,还可以单加卤蛋、豆皮儿、肉丸子或香肠等物。小编最爱牛肉汤中煮着的卤蛋,一口下去,异香氤氲,荡气回肠,能让人忘却俗世的疲累和烦忧。
和板儿面结缘是在高中,有一天中午舍友说校门口几个不起眼的帆布棚子里天天乌央乌央的人。于是我们就相约一起吃吃了一碗牛肉板面,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星期至少出去吃那么两三次。上大学后,有幸在学校附近也找到一家,味道不孬,便果断成为这家小店的忠实粉。就这样一直吃了七年,中间有段时间风闻板面之所以让人留恋,是因为里面有罂粟壳,于是戒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没能挡住诱惑弃甲倒戈。工作以后到了北京,住所附近的板面不咋地,想要吃一碗地道的板面,还要倒公交车去寻,于是渐渐吃的少了。去年父亲生病,在老家县城医院陪床,除了怀旧吃过一碗家乡特色的碗儿肉,一次烩饼,其余时间吃了整整九天的牛肉板面,总算把积攒了多年的馋劲儿给解了。
在北京的第一份儿工作,我的直属领导恰好是安徽人。有一次办公室午饭后闲聊,这哥们儿说,等有时间了,带你们去我家乡玩儿几天。我立马来了精神,忙说:“好事儿好事儿,到了安徽我一定尝尝本地正宗的牛肉板面是什么味道!”
没想到他听完一脸懵逼,瞅着我疑惑的问:“你说的啥面?”
“牛肉板面啊,满大街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你一个安徽人,别说不知道地方特色。”
他依旧处于蒙圈的状态,无奈的摇摇头:“这个真没吃过。”
我顿时泄了气,甚至产生了一丝“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隔阂,连自己家乡这么著名的特色都不知道,显然跟我们吃货不是同类。
后来在工作和北漂的生活中也陆续接触到十几个安徽人,每个人我都问过他们同样的问题,就是你知道牛肉板面吗?令我意外的是,他们来自安徽的不同地区,却都表示不知道牛肉板面是个什么东东,更不知道这碗面是安徽的特色。一个人不知道,我可以认为他见识少,这么多安徽人都没听说过,不得不让我自己产生疑惑了。出于好奇我在地图上搜索了一下“安徽牛肉板面”几个字,却惊奇的发现标榜安徽美食的这一碗面有99%的店都聚集在京津冀一带,河北的石家庄、保定和唐山成为“重灾区”,而安徽省会合肥市的牛肉板面店却寥寥无几!“安徽”正宗牛肉板面怎么会在河北遍地开花呢?安徽本地人难道不吃板面吗?“安徽正宗”几个字又从何而来呢?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又进一步做了研究了解。原来板面的发源地确实是在安徽,只不过是在一个叫太和县的小区域,而且当地也并不大吃“牛肉板面”,而是吃的“羊肉板面”。大抵是因为当年几个太和县走出来的安徽人带着羊肉板面到了华北,却发现北方人更喜牛肉面,于是对面的工艺做了改进以符合当地人的口味。羊肉汤改成牛肉汤以后,恰好对了华北人民的味儿,于是便风靡起来。估计安徽人都没有料到这碗面会在河北大地火的一塌糊涂。
另外,河北的牛肉板面店实在是太多了,用脚趾头也可以想到,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安徽人来河北开面馆。经过笔者多年来跟板面店老板寒暄的结果可以大致推测出,开着“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店铺的鲜有几个是真正的安徽人,大部分是河北本地人的买卖,还有很多老板是河南人或是东北银。小生意人没那么多讲究,既然安徽板面受欢迎,那俺们就是安徽银,俺们做的就是安徽正宗牛肉板面。
可见,整个大河北都被概念中的“假安徽人”欺骗了几十年,而且骗的好凄惨,我们一直以为品尝的是安徽美食,没想到只是本地特色。小编在想,既然人家安徽人都不知道你们吃的这碗面是安徽的(况且人家本地不怎么吃牛肉板面),何必要顶着人家的名号呢?索性改成“河北正宗牛肉板面”或许才更贴切一些,同意的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