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家庭处理
孩子发烧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往往是病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家长着急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处理。我家宝宝从出生开始除了出生时的黄疸问题,没有去过医院,中间有两次发烧,也都是在家里自己处理好了,没有用过抗生素。今天有妈妈因为孩子发烧过来咨询,能感觉到她的着急,结合自己的经验也查了一些资料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是身体对细菌或病毒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小儿发烧最常见的原因还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出现打喷嚏、怕冷、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热度在39摄氏度以下,家里还可以对付。让孩子多睡觉,多喝水,吃点感冒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太紧张。孩子高烧在39摄氏度以上,剧烈的咳嗽,则应怀疑是小儿肺炎,应立即送医院求治。许多人以为肺炎是发烧“烧”出来的,这种看法不对,因果关系颠倒。
(二)WHO对发热处理的观点是什么?
1、婴幼儿发热处理办法
WHO规定,肛温在39°C以上时应用解热剂。
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C时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染存在,应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而不主张先用解热剂。
对2个月以上小儿,一旦作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择适宜的解热方法。传统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
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饮水、降低室温(夏季)、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但不寒冷)通风环境中。WHO不主张传统的在高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它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2、儿童发热处理办法
一、物理降温法
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而出现产热增多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的现象。多为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疾病恢复。只有在易出现发热惊厥的小儿或肛温在39℃以上时,可用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多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在体温高于41℃的紧急情况下急需迅速降低体温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但要注意避风,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通常体温降到38℃即可。如出现皮肤发花等异常情况,应停止物理降温。
1. 辐射降温法
小儿高热时,若周围环境温度不很冷,采用揭去被子、解开衣服等是促进人体散热的最好方法。主要适用于新生儿。
2. 温水降温法
1) 温水擦浴:解开患儿衣服,如室温在22℃以上可脱去所有衣服。用小毛巾在温水(32-34℃)中浸透,给患儿进行擦浴,持续擦洗前额、枕部、颈部、腋窝、腹股沟部等大血管流经处及四肢20min左右。
2) 温水洗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min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3) 温湿敷:30度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注意事项同上。按着热的扩散原理,随孩子的大小,用小毛巾或大毛巾浸泡于低于病儿体温1~2度的温水中,拧干后辅放在患儿的胸腹部,或裹住患儿身体,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约10min左右更换一次。如病儿脸色发紫、发抖、四肢发凉时,应停止使用。
4) 温水浸足法: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30min。
3. 冷敷降温法:温水降温法及解热剂无效时,在应用冬眠灵的基础上使用。
1) 冷湿敷法: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后拧成半干,将毛巾放在病孩头上,待毛巾变暖后更换,两块小毛巾可交替使用。高热时还可以放在额部、腋下、大腿根部。
2) 冰敷法:将10%盐水冰袋外边用布包好,将冰袋按平,置于前额或置于枕后,如没有冰袋可将10%盐水放于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中冰冻后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3) 酒精擦浴:酒精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同时也具有刺激皮肤血管使之扩张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热量的发散,可将纱布浸透在30~50%的酒精或白酒中(加等量温水或加热到30℃左右),拧成半干后进行擦浴。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颈侧→上臂外侧→手背;腋下→上臂内侧→手心;下肢:侧髋部→大腿外测→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
注意: ①3岁以下不应用;②胸腹部不可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及腹泻;③动作要轻柔,皮肤擦至发红为宜,不要将皮肤擦破。�4) 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4.38.5度以下,选择物理降温。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如为新生儿,可以松开包被,降低温箱温度。大一点儿童可以用冷毛巾湿敷额头。甚至温水浴。
4、38.5度以上,可以选择物理降温
1、冰袋敷额头或其他部位
2、冰枕头部
二、药物降温
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剂。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
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需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机体只要在同病原菌“战斗”,就有发热存在,只有将致病菌全部杀死才能退热,药物杀灭细菌有一个过程,退热剂只是针对症状,仅能退热几小时,如病原菌未清除,体温还会再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