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隍庙-安徽民间工艺拾零
安徽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省,保留有很多珍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2007年6月,安徽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2个项目,2009年2月,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0项)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0项)。2010年9月,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66项、扩展项目名录5项。今年6月,又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项,至此,安徽省的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343项,其中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多达百余项。
本文介绍的仅是其中几项,是我在合肥市城隍庙中拍摄的。
下图、安徽省合肥市城隍庙山门殿
下图、这是设在安徽合肥市“城隍庙展览馆”内的“安徽民间工艺精品展”。
下图、“民间手工技艺”简介。下面的玻璃展柜内展出的是2007年《合肥市十大民间艺人》马龙麟(女)老人编织的孔雀、和贴布画。
下图、郑氏铁字
铁字书法起源于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俗称“吴山铁字”,目前吴山铁字已成为华夏一绝,书苑奇葩,曾两度获得国家级金奖,同时画已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氏铁字传承人郑书山,是吴山铁字手工制作艺术传承人之一。1964年生于铁字之乡长丰县吴山镇,自幼喜爱书画,与铁结缘。学校毕业后近二十年自研铁字书法及铁画艺术,更以铁字书法见长。
2007年8月1日,郑书山作品《毛泽东·长征诗一首》在首届“和谐之光”东方诗书画艺术联展中获得特等奖。2007年10月17日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作品被授予最具收藏价值奖奖杯。2007年11月25日,作品《诚信》荣获2007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最具收藏价值奖。
下图、葫蘆烙畫
郑小良,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在木板、宣纸、葫芦等材料上烙画,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烙画艺术,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1992年,微型木板烙画《八十七神仙图》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中荣获一等奖;1995年,鉴于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九月被授予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葫芦烙画”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图、种子画,是用植物的种子制作的画。这是民间艺人刘开武和他创作的种子画。
下图、面塑艺术,也称“面人”,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工艺制作艺术。这是面塑艺人武建付和他制作的面人。
下图、廬劇
“庐剧”是被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安徽地方戏剧之一。庐剧,旧称“倒七戏”,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下图、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和他的弟子们制作的火笔画。
下图、吴氏船模
古船模的传承人吴培,七十年代就师从工艺大师韩美林,后又师承雕刻名家张参中,还曾担任合肥工艺美术厂厂长。因机缘巧合,2004年他正式涉足船模制作,经过十年潜心钻研,吴培先生成为船模制作领域内的专家。
下图、这是吴培制作的“郑和宝船二千料”。
下图、“郑和宝船二千料”简介
下图、民间手工织机和“望江挑花”工艺品。
望江挑花是安徽西南边陲处望江县地区独特的民间刺绣布艺,起源于唐代,用麻和头发为材料,主要制作祭祀供品,以后至晚唐时期开始使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使用的范围也扩大至衣饰和家庭器物的装饰。针法技艺主要有挑、钻、游、织等手法。1992年的中国旅游产品交易会和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1999年的广州工艺美术品博览会,2000年的芜湖旅游工艺美术品博览会,望江挑花一次次闪亮登场并一次次获奖。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的布艺均为望江挑花制品。安徽省已将其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奇石展览-天然纹理石画
全文完
原题 (原创)合肥城隍庙:安徽民间工艺拾零 2014-10-27 09:13 发表
2018.12.31 阅读(397)| 评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