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诅咒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22人
铃铛的美丽天空
广东人说‘鸡同鸭讲’就是我说的你不明白,双方说不到一起去,不在一个频道上,南猿北辙,是沟通不畅的表现。
《让创意更有黏性》击节者与听猜者的实验对‘鸡同鸭讲’给出了科学依据。
1990年,美国斯坦褔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因为研究一个游戏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个角色,击节者拿到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子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在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120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
而在听猜者猜歌之前,击节者预测的猜中率是50%。
为什么会这样呢?
击节者一边在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响起歌曲的旋律,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道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击节者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像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击节者击打节奏时,想像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其实,击节者与听猜者的实验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老师与学生、CEO与一线员工,要打破‘知识的诅咒’,就是要将你知道的,向听的人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