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读书笔记
精神生活与运动紧密相联。植物是不需要谨慎生活的。而动物需要对环境做出适时的反应,所以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精神这个器官。而精神器官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人类持续存在安全发展。个体的精神生活都具有一个目标,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的进行的。人的意志因为受制于这个目标而不再自由。每个人的行动都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活动推断出他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由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印记决定的。而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很可能在他同年时就已经形成。另外我们的文明对我们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影响,文明圈定了目标的界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寻求持续存活的安全感。人可能会产生想要支配他人,超越他人的想法,以获得优越感从而带来安全感。这时,如果孩子不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他就会逃避困难逃避生活对他的要求。而一个乐观的孩子,就能轻易的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
作为群体生活动物,人无法离开社会生活而独自生活。个体不能摆脱社会生活的影响,这意味着将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限制着人的精神自由。因为人是弱小的,没有强大到可以离开公共生活而独自生活。人必须依赖共生生活的庇护,而人类公共生活中,用来抵抗严酷环境的最有益的工具就是思想和精神。不够强大的人类,经常会感到不安和自卑。这迫使人发展出精神器官,以寻求安全感和适应性。精神生活中,我们认为优越的品质如正直,公平,诚实,勇敢等,其实都是符合适应社会生活这个需求的。
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精神器官一方面保护孩子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自身得以不断发展。而孩子的可塑性正是源自孩子不断弥补自身缺陷的过程。但有时,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缺陷,这可能是悲观的环境造成的坏影响。孩子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扭曲他社会感的障碍,例如不正常的家庭关系或者自身机体缺陷。因而,有时孩子对环境的反应是不恰当的。有缺陷的孩子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出现的机会,并封闭自己逃避职责,对生活中的敌意过度敏感。他们将人生中的必要责任和义义务看成是困难而不是激励。与每一次与外界的接触都谨慎得夸张,所以每一次的接触都是他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流露出该有的温情,那么孩子可能就无法识别爱也无法运用爱。总之,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才能理解人的性格。我们应该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去理解人类行为。
通过感官,个体形成自己的宇宙观。我们在乎的往往是符合个人目标的东西。尤其是,孩子的精神生活中可能萦绕着某种欠缺感,去追寻这个缺失的东西成了孩子精神生活的目标。例如,听觉缺陷的孩子可能倾向于爱好音乐。而幻觉则是人在极度紧张或者害怕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出现的。通过虚幻的想象,个体是自己超脱于缺乏善意的现实生活之上。而移情是我们能够认同我们自身以外的事物,比如一段对话中另一个人的情绪。而催眠取决于被催眠这多大程度上愿意被催眠。
孩童时期的经历可能就形成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最持久的需求目标。孩子出生之初是不安,需要家人提供温暖的社会支持。尤其是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更是自卑的。如果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教育经常是忽略,欺骗甚至嘲笑。那么孩子会形成影响他一生的需求,养成某种贯穿一生的行为模式。比如缺爱的孩子渴望温情,她可能通过让自己总是处于不堪重负的样子来获取父母家人的关怀与温情。比如自卑的孩子渴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强者,他可能会强迫自己去追求过度的权力和过度完美的自己。【与人相处的tips,总的来说人都是寻求关注关爱和影响力的。那主动给予别人一些关怀与关注,就会让别人有好感,会感受到我的友好。看人和与人聊天的tips,去关注别人的需求,去看他缺什么。】
个体的精神生活都是为了追求某个目标的。表面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个体把注意力分散到了另外的目标上。(这就说明了番茄工作法的重要性与意义。)有时,人的无意识的小细节更能反应一个人的需求和本性。
一个人的家庭地位会影响一个人的本能,取向和追求。长子在家中的优越地位可能有益于他的精神发展。次子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可能经常不被信任,所以总想获得别人的信任。这可能会促成他成为家里的懦弱者或者能力者。不够正确的童年教育经历,极可能让孩子过度追求超越他人,而始终无法享受生活本身。我们若想深入的了解一个人的追求和性格,就应该去挖掘他的成长经历。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教育观念对人的性格和追求带来的影响后,我们应该更善意的去看待他人。而不要轻易的评判他人。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丰满的个体,都不应该被轻易的评判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