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之“匹配”
对于匹配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也许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觉得它多用在婚配中,也就是人们在寻找伴侣时,主要按照门当户对,各方面条件旗鼓相当这个原则,所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其实都是匹配更文雅一些的说法吧。
及至读了心灵探索者周岭《认知觉醒》笔下的匹配,我才知道,它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方法论。不论是对于婚姻,还是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健身,甚至是财富的拥有上都应该遵照这个原则。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作者在本小节的标题,就道出了匹配的核心概念与精髓。
什么是舒适区边缘呢?在前章作者就讲过这个概念,说我们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使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往外扩展,既不能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也不要贸然跨到困难区。
作者举了一个读者的反馈事例。她开始给自己制定每天跑步一个小时的计划,结果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后来调整强度,改为每次跑半个小时,每个星期不少于四天。又提到她背英语单词,之前每天读一个小时改为读四十分钟。结果到最后都能主动并很好地完成,并总结出: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急于求成,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难度和标准,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
可见她的可贵之处是使自己处于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正如作者强调: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是难易匹配。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其实我在跑步上与这位女士也有类似经历。我知道不能好高骛远,刚开始也是跑二三公里,但不到一个星期,我就试着跑四五公里,每次明知应该停住了,但还想再坚持一下,而且一个星期最多休息一两天。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月,我就感到身体比较疲劳,且每次稍跑快一些时间久一点,我发现自己的左大腿侧就隐隐作痛。为避免受伤,我只好暂时放弃了。我想自己当时如果深谙匹配原则,也许就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也就是舒适区边缘,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太容易会让人产生厌倦也得不到进步,太难也会让人看不到希望,从而失去信心,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地带。跳一跳便能够得着,与自己感受能力匹配,与自己的见识能力相匹配,这样才能主动去做,如果一件事单凭自己的意志力,靠给自己打鸡血去做,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确实,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绝大数领域,似乎都遵循这个原则。
比如:很多阅想读成长的朋友对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从何下手,往往向一些有经验的人索要书单, 可是兴冲冲买回来一读,才发现那些书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有些书晦涩难懂,有些专业性强,根本读不下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不一样,别人刚好在拉伸区的书,而自己却在困难区。 所以这些书只好暂时放一放,随着自己的阅读水平的提高,相信有一天你也会甘之如饴。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前些年在读一些外国名著的时候,比如说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就觉得很难咀嚼。有位老师建议我们读《读底层逻辑》,我也觉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作家余华的《活着》备受赞誉,可是我七八年前读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它好在哪里,而今想来也是因当年的鉴赏水平和那些书不匹配。想着抽时间再读一遍,相信体会又不一样。
练习写作是日更好还是周更好?相信有不少爱好写文的朋友有这样的困惑,而作者认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如果输出的东西都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那写再多也没用。
金钱越多越好吗?也不一定,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夜暴富后往往令人生出现各种问题。还比如说拥有大量的假期,人突然闲下来,都会超出自己的掌控。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与定力,绝大多数人会被强大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放松。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视自己控制欲望的能力。
当然,只要持续学习,随着我们能力水平的提升,每个人所拥有的匹配度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