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嘉年华》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一次盛大的狂欢节,一场凄冷的嘉年华

2017-12-07  本文已影响58人  f9e0c0338065

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我们钟意于年轻俊俏的面庞,我们钦羡于炫彩夺目的华装,我们热衷于琐碎无聊的八卦,我们紧跟时尚潮流,每一次首页推荐的热点话题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风向标。当红偶像公布恋情,可以令微博服务器瘫痪;知名模特现场失误,可以被半个娱乐圈安慰。不置可否资讯爆炸的同时信息也在越来越闭塞,我们的视线被主流媒体所占据,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我们目光不及的幽暗世界。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嘉年华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滨海城市,某高官趁着夜色将两个孩子小文和新新带到宾馆。宾馆的小米觉得此事并不寻常于是拍下了监控视频。在两个孩子被性侵之后,故事便以两条主线交替进行,也正是这个故事中的两个角色小文和小米。

整部电影的确是有关未成年人性侵的题材,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延申至了其他众多的社会层面。

(一)

性教育缺失一直都是一个敏感性话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合理引导我们去正视所谓“性”这件事,而是始终避而不谈,孩子们也明白禁区之所在,对于男女之间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只得搁浅。于是孩子们没有保护自己,防范他人的意识,甚至被伤害后也不敢及时告知自己的父母。“性”,是耻辱而肮脏的字眼,这就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目共睹,但许多观念和意识没能一同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在得知小文的遭遇后,她的母亲并没有安慰开导而是选择殴打,并骂她是不要脸的孩子。没有能力正确引导,也没有耐心在事后有效沟通,千千万万中国式父母仍然把棍棒出孝子视为唯一教育法则。“性”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是因为人们带着有色的眼睛去审视批判,才让其落得这样一个尴尬地位。

影片中那座屹立的玛丽莲梦露雕塑,在最初的镜头中是美丽而动人的,可随着电影的进程,她被贴满了小广告,原本光洁无暇的形象被玷污殆尽。对于女性的形象,人们总是习惯性为她们贴上标签,并把自己卑劣的想法强加于其身。说到柳岩,就是胸大无脑;谈及潘金莲,就是风骚放荡;提起玛丽莲梦露,就是性感惹火。在物化女性的过程中,暴露的其实是我们自身的肤浅与局限性。对于个人的评判,在身材及外貌之外,仍然有诸多因素可供参考,但是大众偏偏要以最表层也最没有思考深度的标准去衡量。

在影片的最后,梦露的雕塑被汽车拖走,小米身着一袭白色的长裙,夕阳的余晖是漫无边际公路的一抹点缀,她一路向前疾驰,却未曾知晓前路的尽头究竟通向何处。在越拉越长的镜头中,影片戛然于此。即使美艳如梦露,却依然没能摆脱自己被抛弃的命运,一如那被拖着的雕塑。而小米在如梦初醒后,本以为逃离了狼窝,可谁能预测会不会走进下一个虎穴,亦或是会来到真正的桃源。电影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而是将这一切的走向交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可是,谁又在乎呢?一个没钱没势没身份证的未成年少女的命运,永远不会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真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新闻联播里的简直天壤之别。时代的美梦犹如汹涌的浪潮,卷起了浪花,留下了残损的贝壳、沙子。


(二)

影片整体节奏不急不徐,围绕两名角色展开故事,甚至在这样一部以未成年人性侵为题材的电影,你看不到创作者情感的宣泄,也没有对于施暴者的谴责,甚至所谓的“刘会长”从头到尾都没有露过面。整个故事像两条涓涓细流,缓缓地前进着最终汇聚在一起。

比起一些纯粹打着催泪名号,实则空洞无物的作品,这样冷峻而理性的叙述无疑是更加尊重观众的表现。许多作品我们在看的时候情绪得到了满足,但事后对于电影本身的内容却回忆不得。因为它并没有带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和有价值的信息。

在面对小文和新新被性侵一事,各利益相关人士所展现出的态度有所不同。首先两个孩子在事发之后仍旧安然地去上课意味着当事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发生,这就又回到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性教育的问题。但没有意识到并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了。之后双方家长带孩子做身体检查的时候才得知了真相。小文的母亲不由分说打骂了孩子,孩子不明就里却又无力反抗。原本就不和谐的母女关系变得更加疏远,索性小文带着自己最重要的伙伴——一缸金鱼,踏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在临行前,还报复了母亲——将她的粉饼捣的细碎。虽然经历了非人的待遇,但孩子的单纯依旧留存。

在这之后,旅店老板怕生意受损谎称监控被删;王警官玩忽职守,包庇嫌疑人;医生开具假证明,大事化无。在对抗权势,坚守正义的道路上,最怕的不是恶人的强权,而是本该发声的角色选择为虎作伥。而新新的父母更是早早的原谅了施暴者,选择了向权势低头,毕竟,是他们亲手将孩子推向了深渊。他们是这个时代广大精致而卑劣的利己主义者的缩影。也许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过愤慨,但所谓的正义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一时的头脑发热罢了,唯有利益才是他们审视的唯一角度。

影片当中为数不多始终在为孩子发声的两个人:一个是小文父亲;一个是郝律师。虽然小文的父亲在之前没能妥善履行自己作为父亲的义务,但在了解事情始末后,毅然走上了为女儿讨回公道的路。可是,这一路却走得磕磕绊绊,艰难异常,先是房东以房子的租用权相要挟,再是王警官“好言相劝”,到后来连一条战线上的新新父母也拜倒在利益面前。此时小文父亲只是缓缓说了一句:“那公道呢?”。镜头没做停留。

这似乎是本片唯一一处为公正、法治发声,可又是那般无力,一晃而过。小人物的呐喊,社会底层的诉求,高级干部只要一声令下,就能让媒体装聋作哑,使公道荡然无存。那些悲凉、灰暗的角落被上流人士们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世界所“照亮”,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最盛大而冷漠的症结。

而作为全片最为积极正面的角色,郝律师的存在无疑是小文家庭中的最后一缕光。面对强大的势力,正是有了像郝律师这样无私付出、对道义坚守的法律工作者,才让我们相信法治、相信这个社会还有公正可言。有许多职业本身被赋予了崇高的信念,“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信念;“诲人不倦”是教师的信念;“公平公正”是法律工作者的信念。在《熔炉》改编的真实事件中,也是一位律师和医生援助着遭受欺凌的孩子们。

对于美国电影当中的英雄情怀,我们总是报以狂热的态度,在大部分人的心中,还是喜欢光明战胜黑暗的古老戏码的。可当我们身边的英雄站出来时,我们往往选择了沉默。殊不知有时的不作为无异于罪恶。“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正如《冰菓》中被当做牺牲品的爱瑠的舅舅,如果我们习惯了缄默,总有一天连悲鸣都发不出。沉默的大多数,皆为帮凶。也许我们没有做英雄的勇气和能力,但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应当坚守的,什么是应当反抗的,在英雄站出来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他们践行正义。

(三)

《嘉年华》本身承载了许多不被触及的社会问题,在感情处理与叙事角度上都做到了别出一致,是近些年来粗制滥造的中国市场当中难得的优秀华语电影。这样的好作品才是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趋势下,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热点事件一旦退潮,人们对其的持续关注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义愤填膺的愤怒只是我们被媒体所引导的情绪释放。相信在今后社会事件中,还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毕竟,现实比电影残酷的多呢,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