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南京!南京!与文天祥之死和生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12人  强哥趣谈历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颠簸摇晃的海船,海浪激昂,海鸟啸叫。文天祥坐在狭小而又充满恶臭的船舱中,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三军首领,而变成了元人的阶下之囚。虽然战败被俘,但他视死如归,为表决不投降之意,他曾绝食八天,奇迹的是他竟然没有死,促使他活下来的原因,大概是南朝未灭,这么草草的死了,似乎还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尽的责任。

历史记载中没有元人虐待他的记录,而更多的是一种自虐,说白了,他已经毫不在乎生死,只待速死。诸多死法之中,被敌人杀死,是一种能够表明自己立场的最好办法。元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考虑到文天祥的影响力,把他搞定,对于元人这个外族入侵者来说,是一种变相的肯定。

在文之前,投降元朝的南宋官员不在少数,应该说是大部分,他们的投降未必是真心,而是强权下的无奈。很多局外人往往质疑,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投降了,难道不能为国赴死,做个闲云野鹤不行吗?答案是,当然不行。这些当官的,都是在某一区域或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表态很重要,难道他们真的有权保持沉默?国破山河虽在,但是国破国人定然是没有人权的,说难听点,他们在胜利者眼里猪狗不如。你可以学做文天祥,金钱、地位和名誉可以不要,但老婆和自己的孩子还要不要?族人还要不要?所以,投降者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但归根结底,他们终究是没有气节的,是因势利导的。也不必斥责这类人,毕竟人性如此。

文天祥被押送进京,作为南宋文人的代表,元帝是不想杀他的,一心一意的拉拢他。为期三年的拉锯战就此开始。文天祥被关进了一所小楼之中,期间有各种人来探视,包括丞相等达官贵人,可能有也文的亲信和家人吧。恩威并用可以解释文面临的环境。

当时朝廷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必须杀,以部分投降的汉臣为主,他们提出:不杀文,第一,凭他的影响力,将来他还要搞事情,第二,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是南宋旧臣,都已经投靠了元朝,现在唯独一个文天祥不投降,这些投降的人脸往哪里搁?好像南宋旧臣只有文天祥一个忠臣似的。很难想象,原来敌人未必真想动手,最想动手的是曾经的“自己人”。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二种意见是不杀,元帝还是很有耐性的,一开始文天祥不投降,可能是因为南宋尚存,这时候投降意味着背主求荣,现在,几年过去了,南宋的继任皇帝一个个死掉,南宋这棵大树的根都被彻底拔了,文作为人臣该尽到的义务都尽到了,可以说仁至义尽,是该投降了。甚至有人提出,为了给彼此一个台阶下,不如让文当道士去吧,这个方案即保全了文的名节,也不至于身死,毕竟他才四十出头,还很年轻,还有很多牵挂。

文没有丝毫动容,他很“固执”甚至“偏执”,他认为国不在臣当同灭。元帝召见了他,面对大批南宋旧臣背地里施加的压力,他依然寄希望于文能够回心转意,甚至及时文不表态都可以。然而,殿堂之上,文天祥主动请死,没有留下任何周旋余地,元帝无奈,他认清了文的品格,的确不是在搏名利和积累政治资本,是真真切切的视死如归。作为主宰者,元帝不能丢了元帝国的威严,只好答应了。

赴死之前,文面不改色,从容淡定,大概他心里是喜悦的,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情。他面南而拜,告别的是南宋这段历史,传递的是一种执着的爱国精神。这是历史性的一拜,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气节,面对大是大非,我们应该怎么做。

往事已千年,有的人死了还活在别人心中,文天祥就是那个“活着”的人。他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80年前,日寇入侵,破我河山,屠我同胞,国人奋起而斗。东有抗联义勇军,杨靖宇,赵尚志等仁人志士,于大雪封山之中,饮冰食草,饥寒交迫无以复加;西有红星照耀,黄土漫天,斗志昂扬,促国共合作,全民皆兵;西南的天空,战机轰鸣,哪一次起飞不是纠纠赴死?哪一次不是以命搏杀?每一次陨落都是民族的魂魄在颤抖。他们年轻,他们潇洒,他们的生命还很长,何以至此?曰: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更为中华血脉之传承。

对这些英雄,我们肃然起敬。

人总要死的,是视死如归坚持信仰,还是因势利导苟活于世,文天祥用他的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诫我们,坚持信仰不是刻意的为了照汗青,而是留下丹心满乾坤,让正义永存!

正因为有他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