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

《读曾文正三四事》

2018-09-24  本文已影响6人  c9c9b1d014ea

  近日拜读曾文正公家书,心中似乎有一团“春意思”,吾愿拙笔小记,与君共勉。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称理学宗师,一代大儒;组建湘军,系笔从戎,众士服佩,皆呼曾大帅。无奈晚清政府大厦将倾,岌岌可危,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的曾国藩,一身作为,凭借自身力量,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多活了六十多年。真可谓时势造就英雄。

          1    养活一团春意思

曾国藩曰,养活一团春意思。然何为“春意思”?又怎么“养活”呢?余拙见:“春意思”是指心中要有一团像春天一样的生机勃勃的朝气。简言之,就是心中要有“趣”。曾曰,做人要有志趣;家庭需要情趣;团队需要智趣。可见“趣”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实在不可小觑。 而生活中的曾大帅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之人,余独以一二事解之。

  年少无知的小曾国藩,去离家六里之远的私塾读书,其父为私塾先生。曾独不喜和其父同去学堂,为何?言:父太严,常常呼之背课文,无奈曾国藩小时候是一个笨小孩,背一夜的课文也无用,明日还是磕磕巴巴,其父半夜摇醒他要求背课文,故曾心里实在惧怕而不敢同行。但是和三五玩伴一起上学可谓欣喜罢了,六里路能走到天黑,为何?原来路中有一处土地庙,他们都会在此处玩耍半日。有天,曾国藩在土地庙玩时,一时疏忽竟撞倒了土地爷,伙伴皆惊,匆忙白其父,父勃然大怒,大训曾国藩。明天亲自带曾国藩扶好塑像,并重塑金身,以表谢罪。挨了训的小曾国藩心里却有一团气无处可撒,于是乎撒到土地爷身上。旦日,曾独自一人去土地庙,手执一棍,此棍为男孩胯下所骑,故曰为马。曾于此马靠于土地爷之手,后退一步,曰:吾将马拴于此,若马失,拿你是问。声音渐大,后去上学。由此一月,方罢。年少时的曾国藩就是这样有趣,而后书生意气的曾大帅也是如此,在将士操练之余,聚在一起,讲讲笑话,和谐团队。曾大帅一生“养活一团春意思”,实属难得。

      2  撑起两根穷骨头

  民间有俗语曰,当官要学曾国藩。而曾国藩也一生守住一个“穷”字。要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时的曾国藩已是两广总督,官居正一品,可是他的妻子也在日夜纺织,一生简朴。这是为何?余认为,这正恰好体现了曾国藩的过人之处。“穷骨头”意为做人要有骨气,不可太贪,切忌掉钱眼。当时曾大帅组建的湘军首战告捷,登高一呼,四方响应,九弟曾国荃和手下将士皆劝:如今部队在手,可以反了清政府。然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怕死,不爱财才是长久之计,因为一个人不贪就代表他没有野心。这在清政府以“满汉相防”的祖训治理的朝堂之上,实属明哲保身之大谋也。而他也一生坚持简朴,他的子女受他的言传身教,长大后个个都有很大的作为,大儿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外交家,二儿子曾纪鸿是著名物理学家;但其弟皆贪财,九弟曾国荃是最贪的一个,他拿出自己的银子为大哥曾国藩修缮大房,曾国藩知道后,疾笔一份家书送至湘乡老家,信中批评九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这样会害了我的子女。你要不马上拆了,要不我永远不回来住。更有甚,曾国藩一生只买过两件新衣服,其余的以及家人穿的衣服都是曾家女眷纺织的。有次曾门最得意弟子李鸿章要宴请曾家女眷吃饭,曾家两个女儿因为抢着穿一条丝织裤子打了起来,因为丝织裤子好看,可是只有一条。小女儿曾纪芬因为抢不过姐姐而哭个不停,曾国藩安慰她说,如果我能连任两广总督,就给你买一条丝织裤子。小女儿听了很高兴,遂停止了哭泣。这不禁让人想,曾国藩是多么简朴,要连任两广总督才能给女儿买一条丝织的裤子。可见他一生守住一个“穷”字,他用他的一生在“撑起两根穷骨头”。

        3  不可一日不读书

  晚年的曾国藩对大儿子曾纪泽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无一日不读书。他每天都要坚持读书,又强调“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然曾国藩晚年一代大儒,青年时期的他仕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湘乡老家出发去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进士未举,名落孙山。终身无分文,无脸直回老家,遂计划从京城到山东一路游玩至家,可幸路中遇见其父老友,老友赏其才,资助一百两。复行十几里,偶遇一书庐,有手刻本《二十二史》,大喜,欲求之。其价值正好一百两,曾毫无纠结,出银拿书,落落大方。至家,无颜面其父,所经大小事,事事细告父,其父久沉默,最终简言之,汝既得此书,愿汝瑾记读书之目的,所欠之银,吾愿替你还。曾感动不已,长跪在地,发誓不读完此书枉为人。于是两年未出,深读此史,复又至京科举,进士及第。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养成了“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晚年的他曾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可见 一句话改变一人,一个好习惯成就一生。

  曾国藩曾说“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他嗜读书。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一曰:要读经典;二曰: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三曰: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他本身不仅“不可一日不读书”,而且在培养子女上,也不忘时刻教育其勤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能顺其子所愿,支持其所选。大儿子曾纪泽不喜经史而喜西学,于是曾国藩支持他学西学,更和子一起学习西学,正是有其父的大力支持,曾纪泽成为了晚清著名外交家;二儿子曾纪鸿也不喜儒学而喜物理,曾国藩也支持,最终曾纪鸿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聪慧,卓人远见。今者后人读之,无不称赞连连,五体伏地。

    4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晚年的曾国藩被尊称为理学家,文学家,然而年轻时候的他却是一个干尽了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二十九岁的他考中进士,接父亲去京城住,可其父只住了短短一个月就要求回家。无法,送家。回到湘乡老家的父亲给曾国藩写了一份信,信中有三言“戒欲,戒劳,戒饮食”。为何如此说呢?原来当了京官的曾国藩举止轻浮,和一帮没事可做的文学青年三天一小会,七天一大会,他的父亲看不下去了,才提出要回家去。曾国藩收到父亲家书时,顿时羞愧难当。此三戒意为告诫曾国藩要行为端正,不可轻浮。他自己也痛定思改,当即给自己立下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简言之,言多必失,戒发怒,戒嫉妒和贪婪。然而这些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于是曾国藩拜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倭仁教给他三条,“记日记,要敬,要慎独”。这三条对曾国藩的改变确实很大,他坚持写了三十多年日记,直至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也在写日记,这就是我们后世研究他的重要文献《曾国藩日记》;要敬即心中要有敬意,切忌举止轻浮;君子要慎独,实为一个人要诚以对己,诚以对天,诚以对人。转眼两月过去了,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益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并且当即立誓“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可是都这样发誓了,他仍然改不掉自己浮躁的行为,仍然会大清早去一起朋友家聊好一会天,聊完天就后悔了,所以每天一边立志一边后悔。后来,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个字真正地彻底地戒掉了他的坏习气。

唐鉴认为曾国藩之所以戒不掉坏习惯缘于内心浮躁,所以他送于一个“静”字。这个字一针见血,曾国藩犹如醍醐灌顶,于是他“养成静坐的习惯,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成就人生,这个字真是改变了曾国藩一生,造就了他一代理学大儒。后来他在家书中写到:“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静的,所以最是静字功夫要紧。”。正如他说的“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就这样漫漫三十载,最终“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粗略的读了一点《曾国藩家书》,了解到:他曾是一个笨小孩,背一晚上书也背不顺溜;他曾因撞到了土地爷而被父亲大训,却偷偷让土地爷给他牵了一个月马;他曾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在家潜心研读经史两年;他曾获得了一千两银子,便叫父亲留八百两还家里所欠之钱,分二百两给同族人让他们改善生活;他曾举止轻浮,会狗友看美女,但最终痛改前非,实现了自己的理学抱负;他曾组建湘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众呼曾大帅;他曾官居两广总督,一世英名,无奈晚年因为“天津教案”而被世人骂为卖国贼;他曾是一代大儒,“无一日不可读书”;他曾一生简朴,“撑起两根穷骨头”;他曾三十年如一日地写日记,日日自省,最终“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这就是曾国藩,一位时事造就的英雄。今日复拜读,当可歌可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