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百天修炼【30】+成年人的一事无成该怎么办?
【1】
二十七八岁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纪,如果混迹职场,无论好坏,那怎么也得是一个管理层了。
可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很多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往往是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又,什么都想干一点。
当然,除了像美国那些家庭富裕的孩子们,曾经有个著名的调查显示,在美国,那些富人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是子承父业,所以他们从小就目标坚定,因为家庭也比较有能力,他们最终都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反观国内的孩子们呢?《变形记》中的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们就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除了吃喝玩乐和叛逆,好像啥也不会了。
看《亲爱的客栈》的时候,某飘飘老总的女儿,也是二十五六、二十六七的年纪,可她也还在忧愁自己到底该不该继续玩儿音乐。
太多的事实都在向我们证明,我们这一大群人之所以这么失败是因为我们真的想要得太多了,不仅不专一,而且没有耐心静心等待好结果的到来。
【2】
远的不说,我自己就是这么个现象,工作做得好好的,我却觉得它太耽误我提升自己了,太耽误我想另辟蹊径的事儿了。
所以毕业到现在,我横跨过两个行业,而且跨度特别大,从传统行业咖啡师横跨到互联网行业新媒体运营,从健身行业的新媒体运营横跨到电商行业的新媒体运营…
每一次的转换,现在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并没有混得多好,反而因为做的事情太多,变得迷茫了些,变得失败了些。
有没有想过,我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是不是因为我们脑中本来就没有建立或存在某种概念,比如我们是不是不知道,想要做好一件事,只能专心的做这一件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中途反悔…
认知的建立是一个人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否则思维混乱的我们如何突出困境。
【3】
那么关于成年人的一事无成该如何办才好?
《传习录》薛侃篇中,先生有这么一段教育弟子们的话语,我想能解决这个问题。
先生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意译为种树的人定会先栽培树根,培养德行的人定会先存养心性。想让树长高,一定会在开始的时候修剪掉多余的树枝;想让品德高尚,一定会在初学的时候除去对外物的爱好。比如爱好诗文,那么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到诗文上去。其余的爱好也都是这样。
又曰:
“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意译为我这次讲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你们如果要相信,首先就要立志。学者的一点行善的念头,就好比种树,不拔苗助长,也不要把它忘记,只管去培育它,生长可任由它,这样自然会生机勃勃,枝叶也会日渐茂盛。树木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发出来的多余的枝,必须修剪,这样树的根和干才能粗壮。刚开始治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贵在立志专一。
先生的这两段话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专一的道理,当然,这件事一定是好方向事件。
文中,先生谈到自己的弟子,发现有些人把功夫下在修养身心上,有些人则把功夫用在知识见闻上。
随即,先生又曰: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意译为专于身心修养的,会每天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的,会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多到有余。每天觉得自己不足的人,最终会一天比一天提高。而每天感到自己知识有余的人,会一天比一天不足。
看到先生的这句话,也就是我必须要强调懂得专一的情况下,要把专一用在好的地方,用在对的地方的道理。
所以,所谓的突破一事无成这个困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给自己建立一个梦想,然后抛开其他杂念,一直记住,只朝着这个梦想前进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