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梦入陇西
柔软的阳光从纱窗外透来了。也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太阳才会温柔到不忍心叫醒沉睡的人吧。可她却猛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四下环顾,寻找他的身影。忽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复又睡了过去。
她再起身已是半个时辰之后了。她没什么心思打扮,索性随手描了一双远山眉,仍簪上他送的那支玉簪。她一边一一试着婆母派人新送来的几对耳珰,一边思量着昨夜的梦。昨夜他出现在了她的梦里。梦这件事真是奇怪,想要梦到他的时候,偏偏他不出现;不想梦到他的时候,他偏又冒了出来。这性子真是和他本人一样令人气恼!她的面上显出些微的怒意,嘴角却微不可察的上扬了。
她梳妆罢,拈起案前他的来信。信是昨天收到的,这半天的功夫,她已读了数次,现又忍不住展开重读了一遍。边塞音讯难通,去年初冬的信,昨日才到她手里。他的字迹依旧行云流水,字里行间一如初见的温润有礼。可只有她知道,他骨子里是惯会偷奸耍滑的。
“说什么让我另择良人?”她心里恨恨地想着,“却不知是谁把人家的心偷去了,反倒来说这种话。三年五载的,如何就等不得了?就是十年二十年,又何尝等不得?一定是他又在假言试探,看看我是不是已经变心了”。她赌气地决定,等他回来,一定晾他个三五天,看他还说不说这种话。
虽然还是很生气,但她却已开始磨墨写回信了。
她的字娟秀清丽,记得还未出阁时,她是名冠城中的才女,作得一手好诗,字又写得清雅,再加上容貌姣好,求亲的人几乎要踏破门槛。
她当时颇有些傲气,放言说诗能入她眼的才许嫁。家里颇为宽容,一直依着她。诗自然是络绎不绝地送过来,她一首首看下来,竟全无合她意的。
如此又过了数月,她几乎都不怎么抱希望了,忽然从一沓诗中扫到一篇字迹神韵超逸的,忙抽出来细细品读,看写道是:“
惊鸿应缘凌波落,层云许因敛眉翻。
堪笑诗粗不入眼,从来输美不觉惭。”
诗写得倒是不怎么样,可难得的是诗意有趣。她笑着叫了丫鬟小莲进来,问是谁家的公子。小莲见她竟对送来的诗产生了兴趣,又惊又喜,急急地去查,不到一刻便把他的来历明细送了过来。她细看了一遍,只点头不言。
不日两家便举行了婚礼。他任职军中,相貌丰神俊朗,骑射更是一流。军中事务繁重,但她从没感觉到被冷落,因为不论处理事务到多晚,他都会悄悄回来,轻轻躺在她身边。而她早上也总是会早早地起来,和他一起用早膳。
这样温暖的日子就好像会一直继续下去,永远不会结束一样。
可胡人屡犯边疆,形势并不乐观。她在重楼深院中都尚且有所耳闻,并且颇为愤慨,身在军中的他应当是早已心急如焚,恨不得冲锋前线了。她隐约感觉到他的忧心忡忡与欲言又止,在辗转反侧数夜后,远远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暗暗下了决定,然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她不愿让她的夫君为觅封侯而离她而去,可如果他是为了保卫唐朝的疆土,她就没有拖累他的理由。
那是他们第一次吵架。
那是他们第一次分离。
从那时一别,到如今已经两年了。昨天的信里,他说,收到了她赶制的冬衣,既合身又暖和,他又说,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今年荷花开的时候,他就会回来了。
她拈了张新裁的信笺,提笔写道:
夫君:
我这封信寄到边疆大抵是秋天了,到时你很可能已经到家了呢。可毕竟战事无常,到时你若是因事耽搁要晚回来,到时没收到我的信,又要怪我不按时给你写信了,所以依旧写了寄过来。
边疆生活艰苦,可正因为这样,你才一定要按时吃饭,不能胡乱搪塞两口了事。若是身子不爽利,还能怎么畅快地打仗?我总盼着你们早些把犯我大唐疆土的胡人赶出去,若是仗还没打赢,你先瘦了,待你回来,我定不会轻饶你。
婆母身子很硬朗,近期还常常要我在园子里陪她散步说话。我也很好,可若是你能快些凯旋归来,我会更加高兴的。所以你不用担心我们,专心御敌、早些归来才是要事。
我知你不是贪生怕死之徒,情愿为抵御外敌奋不顾身。可当年我把你送到战场上,也绝不是让你去逞匹夫之勇的。我知道我不该妄议国事,但我大唐国富民强,我们的胜利几乎是没什么悬念的,顶多是时间的问题。所以我丝毫不担心你们会战败。既然如此,你可一定要平安回来。若是让我知道你为了升官加爵冒不必要的风险,那你也不必回来了。
你若是再来信,切莫再说什么让我另择良人的心思。若是真为我着想,就趁早回来吧。你且放心,既是我亲手把你送上征程的,至少在你回来之前,我是不会离你而去的。你收到信的时候,天气是不是要转凉了呢,一定记得要及时添衣裳,莫要染了风寒。
她签了署名落款,将信细细封存好,又叫来小莲来,询问信使在此驻留几天,何日启程。小莲一一回了,又道夫人催她用晚膳,让她快些过去。她细细记好信使启程的日子,便急急地去见夫人。
“又被逼吃了好多”,用完晚膳,她陪婆母在园子里散步,心道,“你可得快些回来,不然我又要胖好几圈了。”
“要是荷花快点开就好了”,她这么想着,沉沉睡了过去。
就在昨夜,唐军的营地突遭奇袭,他已永远长眠于无定河畔。
原诗: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
注:阐发包含作者主观臆想,可能与史实不符。
作者:让春风化雨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