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散文

为什么我们会常常感觉到后悔?

2020-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豆角吖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如今也不至于这个样子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后悔某种行为的心态。接着昨天那篇文章,今天我做了一个延展,继续探究这种心理。

我的好朋友小豆角最近天天都给我打电话,抱怨当初不该这样脑残似的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当初他听了某贵人(当时他也不觉着人家是贵人)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混到如此田地。

小豆角出生在一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但他天性高傲,自尊心极强,坚信追求自己所热爱的就一定可以闯荡出一番天地;但毕业快3年了,身边的同学陆续结婚,买房买车,而他仍旧一无所有,甚至还有负债,每天都在为生存下去而大把大把掉着头发,甚至经常会在半夜收到领导信息:小豆角啊,改一下这篇稿子,明天一早就要发了。

毕业以后,小豆角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了北漂,从事了自己觉着还可以胜任的公关工作,在一家非著名公关公司担任写手,每天都为选题,写稿而忙碌着;今年疫情发生后,他所在的公关公司业务量急剧下降,自己的收入也跟着断崖式下跌,但面对二房东坚持涨房租带来的压力忍不住想骂街。

回想到3年前,那时的我们刚出校门,同班同学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签约三方;而作为当时的“班中男神“的小豆角就收到了某世界500强企业给发来了offer,当时的分公司领导还亲自找他面谈过3次。

第一次在领导办公室,领导带小豆角简单参观了办公楼,一座26层楼高的大厦依然矗立在我们大学所在城市的市中心,小豆角参观后连连赞叹,但不为所动;第二次约谈在我们那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选择了一个高档餐厅,小豆角带着他女朋友一同赴宴,推杯换盏之际还是婉拒了这份工作;第三次是在那个领导家中,领导给小豆角看了他的收入账单,每个月都有超过6位数的入账,一年下来300多万轻松到手;尽管如此,小豆角还是选择拒绝,因为那时的他还深信我们这个偏门的专业一定可以让他大展宏图,一展抱负。

拒绝了当初那份看似完美的工作之后,小豆角和朋友选择北漂。第一份工作是做明星经纪人,因为这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接近我们这个专业的工作,做这个专业他一定可以可以比别人做的更专业,也更优秀,因为自己有毕业证书加持。

小豆角入职的公司开在在北京年轻人聚集的地标中心——三里屯,他的办公地点却不在现代化的SOHO写字楼,而在每天可以看到俊男靓女的三里屯广场,工作任务也很简单,就是遇到漂亮的小姐姐,帅气的小哥哥上前去问人家要不要参加培训,考虑出道。

这种无聊且浪费时间的工作并没有带给他太多收入,更谈不上什么成就感;白天一身fashion的服装,面带职业微笑和人谈笑风生,晚上却要回到不足12平米的住所和另一个朋友分享一张床位,每个月拿着1000块钱的低保级工资,让他待了3个月彻底待不住了,3个月一共3000块钱,在北京还要自己解决吃和住的问题,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第一次追寻理想的姿势不对,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改了简历,入职到了公关公司,开启了他成为公关人的职业生涯。

刚入职的时候谈到了月薪8K的薪资,实际到手7000多,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犹如“天降巨款”的美好时光,领到工资以后,第一时间就是请当初帮他找工作,改简历的朋友大吃了一顿。

从那时起,开启了他在辗转公关公司的生涯,现在换了2家,一共待过3家公关公司;可能不了解这一行的人不知道,公关行业是一个加班一点不亚于写代码的行业,每天凌晨下班是常有的事儿,一篇稿子改上三五遍的少之又少,基本都是10遍起步,而且中间经常会出现反复修改;一开始的时候小豆角还会觉着主编王八蛋不是人,但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小豆角也就被磨得没了脾气。

去年十月中旬的一天,在上班时间我接了他的一个电话:喂,哥,给我打2万块钱,急用,我爹住院了,现在手上没啥钱。

我听后,二话没说,赶紧把钱打过去又安慰了他几句。经过紧张抢救,他父亲有惊无险,但也做了个心脏手术,前后加起来花了15万多,这钱小豆角都自己扛了下来,但即便自己有积蓄,又有多少呢。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下滑,小豆角所在的行业更是叫苦不迭,业务量少了,稿子相对比较少,但是改稿次数只多不少,同样减少的还有工资;公司走了好几个大客户,公司业绩不振,他们自然也少了收入;之前还可以出差,有各种差旅费,车马费;而现在只能趴窝,领个低保工资。

本来还有点积蓄的他,本想攒钱买房子,但因为父亲的变故,他即时顶了上去,可也掏空了自己的积蓄;疫情一来,收入变少,房租上涨,还有各方面给他的压力再次开始怀疑人生。

昨天晚上给我一顿疯狂吐槽以后,感叹,如果当初听化哥的,或许也不至于落到如此田地。

我听后,回他,其实也不尽然,你只看到了你化哥的结果,可是忽略了他在那一行积淀了15年的工作经验和客户积累;你只看到了他当时能提供给你的机会,却不代表那个好机会就完全等于一个好结果。

和他挂断电话以后我也反思,很多时候,面对眼前的事情要求我们做选择,我们只能做出一个相对收益较高的选择,而不是绝对收益最高的选择。

再者就是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身在其中,我们就是当事人,我们就是当局者,不会也不可能会让我们以完全客观理性的乃至后知后觉的视角去做出选择,就是这种不能够完全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状态,让我们不能够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在事后看来绝对明知的选择。

人常常感叹自己现在的境遇总是因为当初做了某个错误的决定,而后知后觉,扼腕叹息。

正是这种心理,让我们时常感叹“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

其实我想说,不用如果,珍惜现在,珍惜眼前人,把握好当下,就是对“如果”最好的回应。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99%的人都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大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