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挑战的需求┃没有孩子不热爱学习?等
你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吗?(二)
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迷茫,莫过于孩子发生了一些事,而我们根本不明白是为什么,百思不得其解。我有时候就会这样。也可能有一些事本身就是无解的吧。
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可能会写好几次。我自己也想好好整理整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具体都是些什么。就好比冰山理论,行为是浮在水面上面的冰山,水面下面的冰山又会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的这些理解,很有可能仍然只是冰山一角,不过还是要去努力,不是吗?
在开始之前,还是要重复父母的作用,从上一篇,点击这里:你知道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吗?(一)复制到这里。因为我认为真的很重要,父母要看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包括老师的作用,其实有三方面:①帮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帮助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他的需求;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满足他的需求。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每天做的事,是不是大部分都可以用这三方面来表达?这是很有总纲效果的一段话,提纲挈领。
我们目前的分享,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方面,弄清楚孩子的需求的层面。顺便可能有一些怎么表达和解决方面的阐述。
今天分享的孩子的需求是成功与挑战的需求。

没有孩子不热爱学习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成功与挑战的需求,即使是看起来无欲无求的人。我从十几岁就有这个想法,因为一些看起来很安静的同学,可能其实内心对成功和挑战更渴望。只是害怕或者不习惯于所有人聚焦的目光。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我一直都觉得,几乎没有学生是不热爱学习的。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大家的看法正好相反:因为看起来好像热爱学习的人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每天被迫完成任务,甚至完成不了。
但是我感受到的,却恰恰相反。我经常被很多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感动,因为他们真的一直在努力,然后一直在失望与失败。如果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可能很多身边人会告诉他“这算什么进步,看你差的。”这种态度与反馈,加重了他们的失败感。更何况,有很多进步甚至是微小到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我之所以认为他们都很热爱学习,就是因为我看到了每个人背后“成功和挑战的需求”。人都渴望进步,这是人性。大白话讲,成功带来的正向反馈和充实感、喜悦感,是无可比拟的。
只要相信他们,发自内心认为他们一定可以比现在更有潜力。孩子,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才敢小心翼翼地表示,其实自己也想有更进一步的成绩。他们表达不在乎学习,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自己骄傲的心不受到伤害。
无论考试成绩这种事是不是正确,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学习都是他们当下人生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部分。有多少人能够挖去这么重大一部分,而毫发无损呢?
他们当然也渴望成功和挑战,只是更需要的是合理的引导与鼓励,来帮助他们实现。所以,如果有已经上学的孩子的父母,不要怀疑或者打击孩子学习的态度。更应该做的是,坐下来好好和孩子聊一聊,“你需要爸爸妈妈什么样的支持?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你?”
除了在学业上的成功与挑战的需求,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社交方面、兴趣爱好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成功和挑战的需求。
那么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没有学业方面的压力这么明显的挑战,他们对成功和挑战的需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龄前孩子
很多人认为小宝宝们的世界是最幸福的,无忧无虑。其实不然,对于小宝宝们而言,他们每天都在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关键是还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这也是为什么人生最初,一个爱与完全接纳他们的人是那么重要,因为当自身力量不足的时候,他们更加依赖外界给他们的支持。
噗噗刚出生后,人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长期接触一个新生儿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人现在能做的这么多事,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学会的。原来人刚生下来,连抬手去够东西,这么日常的行为都不会。
虽然是常识,但是知道与体验到,还是有很大距离与震撼!
在此后的很多个月里,我常常就在感叹这件事:原来我现在会......是因为当年这样一点一点学会的呀。
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每天在面临多少挑战和陌生的情境。这也难怪很多孩子会退缩,不敢尝试。如果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这么多新问题,也难免会力不从心吧?
所以,孩子们一边是强烈的成功和挑战的需求,一边是自己能力的不足,两方面产生的矛盾。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阻止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成功。可是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在无意间做的。
孩子在面临强烈的成功与挑战的需求,和自己能力不足的矛盾时,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孩子勇于挑战时
1.父母认同且支持挑战:如果确实存在潜在危险或困难,可以告知孩子可能存在的困难危险是什么,孩子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前面的绳子那里可能会比较晃,容易摔倒。到那里一定紧紧抓住绳索,慢一点,保持住平衡,注意重心转移后,再迈另一只脚。”
2.父母不同意或者不支持挑战:阻止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想清楚原因,好好和孩子解释。
①自己的担心与恐惧:比方,“我害怕你摔下来”“我害怕你不能成功”.......向孩子清晰传达是“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而不是孩子一定做不到”。
我们很多时候太恐惧了,会被恐惧淹没,而没有办法体会察觉到自己挣扎的情绪。就粗暴地告诉孩子:“不要去,不要做。”“不知道保护自己,不知道危险”等等。明明是自己的原因,却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让对方不仅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要背锅!
②客观条件确实不允许:比方前方一个大坑,孩子就是要试着跳过去,显然,即使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种时候,就客观陈述客观条件的不利。
“这个坑太大了,你看,可能有一米五宽,即使是爸爸来跳,也不一定就能百分百肯定跳过去。你如果去跳,肯定就是落到坑里去,然后摔得很重。等以后你长大一些,可以再挑战。”
孩子退缩时
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退缩害怕不敢尝试,或者不参与活动等等。这应该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如果说孩子天生有这么强烈的成功和挑战的需求,怎么还总是退缩害怕不去尝试呢?
1.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当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或者有其他需求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退缩不去尝试,不参与活动等。
其他需求是指,比方以后我们要分享的“关注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当他不参与的时候,养育者(父母、老师等)每一次都特别对待他,给他更大的关怀与关注。有一些时候,他们为了得到这种持续的关注,就会不去做。
所以,第一步是要分清楚,孩子退缩不想做的原因,是因为恐惧害怕,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还是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2.恐惧害怕,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种情况,我们以前分析过好几次,点击这里:自信┃当孩子说害怕不敢尝试时有益地轻推与有害地强迫,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恐惧?(一)今天简单再总结一下。
①保证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不想尝试某一类事物,对其他事物或者活动还是非常有兴趣的;或者是对某些方式不感兴趣,对同样事物的其他方式很有兴趣等。
如果观察后(观察真的很重要),发现孩子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尝试,给孩子一些“缓冲时间”,有可能过一段时间,孩子就愿意尝试了。
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比方孩子知道父母支持他可以不去尝试,并且给他提供更多选择。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真实的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给他力量,也可以让他更愿意接受接纳接下来父母的提议。
比方孩子不愿意读书,父母可以提供的足够多的选择是指:可以给他提供适合他水平的图书或者难度稍微小一点的书;也可以用有趣的表演的方式和他一起读书;可以给他提供更多需要他动手操作的书;甚至是告诉他,“等你做好准备了我们再读书,我们现在可以先做点其他你喜欢的活动(接纳他不愿意做的事实)”等等。

②目标分解:从目标行为倒推,分解到现在孩子适合的水平。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噗噗没有能力打羽毛球,我们就不断分解目标,从羽毛球到气球,从羽毛球拍打气球到手打气球,从手打气球,到手脚并用。
这样层层目标分解下来,最后就是适合孩子现在的能力水平的。慢慢地,她以此为基础,最后反而很快达到了最开始的目标。
如果孩子目前面临一件事,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导致他不想尝试时。可以不断倒推,分解目标,最终达成。
分解目标法,应该是很多工作都需要用到的方法,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妨将工作的经验迁移过来!

③陪着一起做:前一段时间,噗噗突然害怕从他们幼儿园的滑滑梯上滑下来。一个一岁四个月就可以,从两三米高的滑滑梯极速滑下的宝宝,到了三岁,居然害怕这么矮的滑滑梯?
我迅速接纳了这个事实。但是因为那个滑滑梯只有小朋友可以爬过绳网爬上去,成人是上不去的。我就一直在下面想各种方法,游戏法、分析法等等,效果甚微。我知道,她需要的是和她一起做!
就去附近游乐场的滑滑梯,和她一起滑了很多次。游乐场这个滑滑梯,她一岁半就自己一个人爬上网状攀爬架上去,然后自己可以滑下来。中间滑过很多次很多次。
到了三岁,也是“妈妈,噗噗害怕。和妈妈一起滑。”我一边在心里翻白眼,一边笑容满面地和她一起滑。因为我也很害怕失重的感觉!!又有什么脸嘲笑孩子呢?
很快,她就可以自己滑下去了。幼儿园的滑滑梯,也不再害怕了。
孩子很多时候,就站在“临界点”那里,差那临门一脚。只是这临门一脚,有时需要有个人陪着他一起踢破!

④及时的正向强化:如果孩子害怕恐惧,反而更需要体验到成功和满足的快乐。当孩子有一点尝试成功时,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强化孩子的这种积极体验。“哇,刚刚你还害怕,不相信自己可以滑下来,你看,现在你都一个人滑下来了。是不是感觉很好?哇,我可以做到!”
孩子对成功和挑战的需求,会一直存在。我觉得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小时候处处限制,不给机会尝试,另一些时候又抱怨孩子胆小退缩(摊手)。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坎坷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我们不是为了孩子不经历任何痛苦来养育孩子的(因为这也不可能呀),失败挑战挫折,也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
从适当的失败挑战挫折中学习,让孩子知道这种情境下,可以怎么做,学会应对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其他困难!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