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人际关系进入恶性循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许是对人际关系最美好的愿望。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自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活在各式各样的圈子中。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能否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进行高效协作,在心理学中,也是判断一个人社会功能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对于人际关系的探索,亦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就在刚才,一位网友对树洞精抱怨人际关系中的烦恼。他认为,人际关系中,利益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所谓的改善关系,不过是增加彼此的利用价值。因此,当比别人对他不友善时,他实在是懒得去修补,改善关系。
初闻此言,树洞精内心并不赞同,甚至本能有些反感,想要找到依据反驳。但细细品味后,却恍然发现,现实确如他所说那么骨感。
无论是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论,还是古今中外对人性的探讨,似乎都在向人们揭示着人类乃至生命,其本质都是自私的,是本位主义的。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背叛你,那只能说明,使他背叛你的筹码还不够高。这些令人绝望的所谓真理,总是带给人彻骨的寒意。
那么,人类真的是如此无可救药吗?以上提及的种种,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事实。然而,这却不是全部的事实。
无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还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都向人们证明了,我们除本能外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习得而来。
试想一下,一个懵懂的婴幼儿,是绝对不可能理解,何为伤害,何为背叛的。自身更不会对他人做出任何伤害或背叛的行为,因为这原本就不在我们的本能之中。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们一切恶行的根本,都是由贫穷、疾病、灾难等负性事件造成的创伤,滋生而出的。这样的恶,犹如病毒一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传播。
年幼时,树洞精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警察抓坏人的桥段,认为一切本应如此。后来大一些,想到的是通过法律的威慑力,让许多人不敢妄为。而现今,却忽然想到这或许和病毒隔离措施是一样的道理。
曾有位哲学爱好者对树洞精说过这么一段话:阳光再明媚,如果没有黑夜的衬托,也将黯然失色。鲜花再娇艳,如果没有绿叶和泥土的衬托,那也只是一抹颜色。
试问,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没有一方的信任,另一方又该如何背叛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乃至多面性。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好,你这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存在那些真善美的存在,唯利是图又是从何定义的呢?
孔子主张大家遇到问题以直报怨。但以直报怨,绝不代表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而是以一种平和心态,直面问题的积极态度。
就像开篇讲到的那位朋友,别人没有对他释放善意,确实让人遗憾。但如果因此就不去改变,那迎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