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23:打地和尚
第四十九节 打地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是获得了马祖颁发的毕业证书之人,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个人档案却完全遗失了,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对他的个人履历一无所知
从打地和尚这个名字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以其打地之动作来作为他的尊称的。而其本身真正的法号,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了。
而且在相关的禅宗典籍中,也只是记载了他的一则公案而已,不过就是这则公案,让打地和尚在江湖上独具特色。
打地和尚不知道是多久来到马祖道一那里学习的,也不知道他的悟道机缘是什么,反正他拿到开元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就外出闯荡江湖去了。
打地和尚在江湖上闯荡多年,从来不对别人提及自己的个人履历,甚至自己的法号都不愿对别人说,这完全就是一副江湖独行侠的做派啊。
后来,打地和尚来到了山西忻州市游方。忻州市佛学氛围那是非常的浓厚啊,因为佛教圣地五台山就在忻州市的地盘上。
打地和尚来到这里后,就在城外一座山上找了一个寺院居住。
因为打地和尚拥有马祖开元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所以前来找他参学之人还是比较多的。不过不论谁来参学于他,打地和尚都是用棒打地来开示他。
不过,对于打地和尚这种开示的招数,很多人却是完全弄不明白其中之禅意的。
在唐朝,禅宗高手辈出,很多大师都能说法如云妙语迭出,从而让参学之人在其开示下有所悟入。可是还是有一些高手认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禅意,于是他们就会采取更为直接的动作行为来表达禅机开示学人。比如石巩慧藏张弓搭箭,鲁祖宝云遇僧面壁,秘魔岩和尚持叉叉颈,祇林和尚挥剑降魔,临济见人便喝,德山入门便棒,俱胝唯竖一指。等等等等,大家都是奇拳怪招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无法招架应对。
而打地和尚打地之招数,同样让人不知所措,江湖中鲜有人能应对其禅机。
后来打地和尚所在寺院里的一个僧人灵机一动,忽地想到了一个反制打地和尚的招数,你不是凡有所问都是用棒打地来回答吗,哪么我把你的那根棒子藏起来,你没得打地的东西了,看你又如何应对。
于是,这个僧人事先把打地和尚的那根棒子藏了起来,然后过去问打地和尚禅学问题。
打地的棒子没有了,然而打地和尚却望着他大张其口。这个僧人面对打地和尚新的招式,同样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看来,禅,永远是活泼灵动充满生机的。没有常用的棒子,难道就不能表达禅意开示学人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而这个僧人先是死在棒下,现在又死在口下,如此看来,他永远在表面现象上寻思,自然不能深入背后去领悟禅机。所以,还是宋朝的佛鉴慧勤说得好啊:彩云影里神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需着眼看仙人,莫看神仙手中扇。
这个僧人搞不清白打地和尚的招数,所以他就来到厨房请教打地和尚的入室弟子。
僧人问道:“只如和尚每有人问,便打地,意旨如何?”
这个弟子听了后并没有吱声,而是马上就从灶底取出一片柴出来,直接就丢在了灶上的锅里面。
把柴扔进锅里,入室弟子的这个行为更是让这个僧人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茫然无措。
不过,对于入室弟子把柴扔进锅里这个行为,宋朝的禅宗大师大慧宗杲却不以为然的评判道:“养子不及父,家门一世衰。”
打地和尚打地之公案传入江湖后,大家对于打地和尚这个奇特的招数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五代时的般若启柔禅师作偈评唱道:
请问吾师皆打地,问处虽殊理不殊。
古人总在斯门入,早是慈悲曲为渠。
宋初的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紫府山前真正事,拄杖常擎在手中。
南北问津无限众,唯将打地报盲聋。
北宋的慈受怀深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棒棒打着地,始信无虚弃。
祇见凿头方,失却锥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