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让人们习修身学立志

2024-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春发_66a0

《论语》一书不仅教人得知识获学养,而且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教化大众如何修身怎么立志,众所周知,一个人不修不立,啥事儿干不成不说,还易成个三股叉儿废品货,而让周围知情的同类笑掉大牙无地自容,岂不悲乎?

故此,欲成器,学《论语》这方面的说教理论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孔子相信,由孝顺的子孙、仁爱的兄弟所构成的果加,一定是一个安宁祥和的涩灰。儒家直果平天下追溯到齐家,由齐家追溯到个人的修身,那就近乎究竟到了最初始与最根本的基点核心了。

《大学》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拿来映照。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新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先治其國,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致其知者,致知而格物。

换句话说,就是进行了上述一系列活动后,有了个人的良好修养,家庭生活才能和谐;家和谐后,百姓的生活才能走上正轨;百姓生活走上正轨了,整个天下才能得到太平。

儒家学说中,修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关键在于正心。其内容包括:态度温和,为人善良,对人崇敬,生活节俭,行为谦让等方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生存环境的改变,性格修养会产生很大差异。所以,修身是终生的使命。而非短期的一蹴而就千秋歇业。

人类社会的人文史证明: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功者,都懂得个人修养之重要性,必定在个人修养上下工夫。很难想象,一个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人,会干出什么惊天伟业?

修身之外,就是立志。

立志,就是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得有个规划、目的和方向,得有个追求和奔头儿。

人在确立远大目标后,要一点一滴去做,遵循老子三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心无大志之人,碌碌无为一生,前途一定迷茫,到了大龄之期,还一事无成的话,那这人此生就基本没什么希望可言了。

儒家对青少年修身的要求很严格,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友爱兄弟,言语谨慎,说话讲信用,热爱大众,潜心于仁德修养。做好了这些,若有空闲,就应多学点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大恼,丰富自己的思想,做到完善自我。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乐礼,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朝闻道,夕s可矣。

…看看,要有为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多么壮怀激烈!这就是要从《论语》一书中应学的精髓与实质之所在。

情操之陶冶,即得之焉!

    1月7上午于苏州王出昆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