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即是行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230人
范明春
范明春
黄子民:当下,掀起一股“国学”风。比如近来,大家总会在各种场合和情景下,引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但引用者多数把它理解为“理论联系实践”,这样的理解是否太过狭隘?
伯阳:阳平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这里的“知”应该理解为“良知”,不是今天所说的知识和技能。我想,知行合一的意思应该是指: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于内心的“良知”。
曹远:这样的理解,比较深刻了,但仍然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性。
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的。这是一个极具革命性的理论,因为他不落前人窠臼,在此前,一直存在知行的前后之争,结果不管怎么样,都会形成“知”和“行”的二元对立。
好比一张纸的正反面,你能否把它截然分开呢?

黄子民:一个人若真正地认识到某种事理,他的行为也自然不会偏离这个认识,觉悟高的人,不会去做鸡鸣狗盗的事。如伯阳说的,这个“知” 是良知,包括对生命的觉悟和价值取向,与事物的躬行实践须臾不离,相互影响,并且会随着外界的变化,不断发展。
伯阳:可以这么说,念头是意识流,也是“行”,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良知是有知觉的“知”,需要时刻观照每个念头的产生,让我们的行为、意识不偏离于我们澄明清静的本性。
曹远:是的。这个“知”不是静止的死物,我们要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中把握事理,寻求永恒,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