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生的枷锁》就是逐步断舍离和成长进阶

2023-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青玉

阅读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很好的疗愈,恰当的时间治愈了某个“疑难杂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读完毛姆的第三本书《人生的枷锁》给我感悟是:一个逐步断舍与成长的过程,思想走向成熟,人生步入正轨的心历路程。也是我们所要经历和面临的亲情、爱情、友情不断相遇又告别。这里面的一句经典的灵魂问题: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亲情、家族血缘关系,淡薄渐行渐远

书中的主人公叫菲利浦,9岁时母亲去逝,成了无父无母的孩子。他的伯父遵照遗嘱过来接走他,跟着伯父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9岁的幼童就经历了双亲的相继离世,更换生活环境,就连最亲近的保姆也不能跟随,这是他的第一次与原生环境的“断离”。

由于父母没有给他留下巨额遗产,全部财产只有2100英磅要等到他年满21岁,才可以支配。伯父伯母年过五旬无儿无女,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伯母善良愿意做个好母亲,痛爱他。伯父是个牧师,爱面子,自私又虚荣、刻板。生活并不宽裕,一方面责怪菲利浦的母亲大手大脚花钱不懂得节俭和理财,以致于才给他留下这么点资产。另一方面对于侄子突如其来的进入他们的生活感到束手无措,对菲利浦的教育和言行举止是墨守成规的,给他规划的职业是信奉天主教做个牧师。吃皇粮有固定的住所,以传教为职责又安分守已在当时的英国是很体面的,是中产阶级绅士身份的家庭。

11岁的菲利浦被送到了皇家公学寄宿读书,他的左脚有先天性跛足,怪异的走路姿势让他在学校里受尽了欺凌与耻辱,心理自卑、孤僻,尽管成绩优秀也没有好朋友。他上不了体育课,踢球、游戏类的项目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玩,他是校园里被欺凌的对像。受伯父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每天晚上虔诚祈祷万能的上帝来医治好他的畸形脚,可是第二天纹丝没动,让他产生了对上帝的质疑。

他没有按照伯父规划的路径去牛津大学读书,毕业后当牧师。随着年岁渐长,他领悟到了上帝是不存在的,不再相信伯父伯母口中的上帝,对宗教信仰置之不理了。

去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书一年,之后回到英国,伯父托人让他去财务经纪公司学徒,从办事员做起。菲利浦在财会办事员的岗位上也没有找到乐趣,在伦敦没有交到朋友,受同事的提议他应该去法国学习艺术,认为菲利浦在绘画方面有天赋。

于是,他又回到伯父家申请去法国学习绘画艺术,伯父是不同意的,而且他还没满21岁,不得支配遗产。只有伯母支持他,从银行存款中拿出150英磅让他去法国读书。

菲利浦跟伯母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始终不是母爱。他对伯父伯母的夫妻模式也很是讶异,伯母对伯父的唯命是从。有些生活细节很可笑,就是母鸡下的蛋都要在蛋壳上记录下日期,给伯父煮一个鸡蛋,切一点点蛋尖给菲利浦吃就是奖赏了。

有时,看英国小说会觉得英国人过生活太死板严谨了。这也说明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家庭主妇为维持生活开支真是绞尽脑汁哈。

菲利浦9岁起跟伯父伯母生活,外出读书住宿在学校,保持书信往来,寒暑假期是否回家度假都要写信提前,都是客客气气的。

伯母去世后,菲利浦就很少回家了,跟伯父的感情也更加淡薄起来。菲利浦在最后一次购买股票失利后,生活陷入困境,写信求助于伯父能否在资金上赞助他度过困境,并顺利完成医学业。伯父果断拒绝了,并在2年里都不过问菲利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菲利浦没有了钱,不得不中断医学业而去商场打工以求糊口度日。在穷困中,他唯一的希望是伯父早点去世,他就能继承到财产再去医学院读书拿到医生资格证。这一等就等了2年,2年中他在商场里先是做服务生,每周赚16先令工资,和同事们挤住宿舍。

继承到伯父的遗产之后,菲利浦拍卖掉了全部家具、书藉,远离了那个地方。在整理书信时,他读到了母亲写给伯父伯母的信,年近28岁的他想起母亲离世已20年了!没想到母亲的笔迹如此清秀,信件内容诚恳,他一把撕掉了这封信,也就是说他跟母亲最后的连接也断舍了。他变卖掉了父母留给他的全部契据,从此,孤单单一个人留在人世间。

在他最落迫穷困时反反复复拷问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爱情,闯情关是最为反复无常的。不过,终究还是消失在人群中了

纵观菲利浦的情感史,因为他有一只畸型脚而自卑。在皇家公学时一度被同学们怀疑是同性恋,确实跟一个高大壮实的男孩子手拉手亲密过一阵子。从德国回来就步入到青涩初恋跟40岁的威尔金森小姐有过亲密接触,在他去了法国学绘画之后就果断分手了。在他的感受里老女人是很烦人的。

话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威尔金森小姐,年纪大他很多,可以做他的母亲了,也教会了他情感成长。受她的感染宣传法国巴黎如何如何的梦幻美妙才坚定的去了法国学艺术。

在巴黎学绘画时女同学赖普思给他很多启示和帮助,也让他觉得女同学逐麿不透,不近人情,说话尖酸刻薄和贫穷的可怕。赖普思不合群,却愿意跟菲利浦交谈,点拔他绘画技巧,也直言不讳地说出他没有绘画的天赋,顶多是个二流的画家,难以成名。这个女同学的自杀,让他第一次目睹了没有了呼吸的身体。也让他警醒和思考自己合不合适画画,要不要续续下去?如果真的没有绘画天赋,成为不了艺术家那就停止,不要浪费时间了。

让我最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菲利浦跟米尔德里德的恋情了,“独角戏”能唱这么久。菲利浦终止了学绘画,回到英国。“子从父业”去了伦敦学医,在餐厅里结识了其貌不扬的服务员米尔德里德。这段感情让菲利浦痛苦不堪,非常坎坷又卑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米尔德里德不爱他,却依赖他的金钱,反复无常的互相纠緾。

米尔德里德原本说是要接受菲利浦的,却又转身跟个有妇之夫米勒私奔同居还怀上了孩子。她被混蛋米勒抛弃之后,怀着身孕去求助于菲利浦。菲利浦出钱给她租好房子,管她生育孩子,替她支付所有费用,还找好寄养孩子的人家,她就可以去找工作了。可恨的是米尔德里德和他的室友格里菲思搞在一起,还拿着菲利浦的钱去游玩。室友格里菲思受到良心道义的责备不跟米尔德里德在一起,她仍去纠缠他,连声招呼都不跟菲利浦打就再次“失踪”。菲利浦的生活越来越平静,学业越来越顺利时,她又出现了。带着孩子一边做妓女的营生,菲利浦为了让她摆脱堕落,让她和孩子住在他那里,管吃管住。这一次米尔德里德想把位置扶正,可惜菲利浦没感觉了,有的只是同情和怜悯,想要帮助她,不想让她走向堕落。得寸进尺的米尔德里德作死,把人家屋里所有的物品都催毁了又不辞而别。

她再来找菲利浦时,是染上了梅毒,让菲利浦给她开药治疗。菲浦利劝慰她治好病之后,再也不要去做妓女了,好好找个工作。结果,米尔德里德阴奉阳违、重操旧业。最后,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见。

菲利浦还时常在人群中望见跟米尔德里德相似的身影,跑前去一看却是认错人了。

这样的场景就是表达有的爱情就是个“魔鬼”时不时的出现,扰乱人心,打破平静。一个人的离弃是攒足了失望,才会死心的。

菲利浦在这段感情中付出了所有真心、耐心,钱财,他的投资失败也是因为贪心,想赌一把多赚点就可以改善他和米尔德里德的生活。败光了最后一笔本钱,他也停止了学业去商场里做服务生,一个星期领12先令的工资。和米尔德里德的爱情是极其不匹配的,让他偿尽了痛心,懊悔,可他欲罢不能,还是心甘情愿地去爱了。

米尔德里德第一次断联后,菲利浦遇到了少妇诺拉。一个思想、经济上都独立的女性,这段关系也不正常的。诺拉给了菲利浦稳定的情绪,舒适的环境、精神上的抚慰。但米尔德里德的再一次出现,菲利浦就把诺拉放弃了。他的边界感不清晰,没整明白他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女人陪伴?诺拉也伤心痛哭过,但还是表现出一个成熟女人应有的尊严,果断结束远离了菲利浦,后来她跟前夫离了婚,再嫁得不错。

最后,他跟萨利在一起是最成熟,恰当的。萨利身上有他渴望的母性温柔体贴、心有灵犀和共同的相似性。在没有决定要跟萨利在一起之前,菲利浦一直筹划着去西班牙旅行,怀抱着去做随行航海船只上的医生去环游世界的。爱情来了,什么旅行、远大抱负都放之一边了。情感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友情,年少时结识的朋友未必能陪伴你走进中年、老年

菲利浦17岁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寄宿在教授家的公寓里。这是他的初次涉入社会,独自漂洋过海远离了伯父伯母的束缚,只有在经济上依赖他们。期间,他结识了好友海沃德,美国人。对海沃德的谈吐与见解很崇拜。海沃德是一个热爱旅行、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菲利浦深受其影响。

在大学画室里跟劳森、克拉顿成为同学,还搬离宿舍几个人一起合租画室。在酒吧里结识了克朗肖,崇拜克朗肖的学识、见解。他们经常聚会对酒当歌谈人生几何?谈哲学和艺术欣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菲利浦一度把克朗肖当作了人生导师,在他不知所措时帮他下定了决定。正是克朗肖的一句话把他点醒了,果断放弃了绘画。还把一张波斯地毯奉为珍贵礼物,挂在房间显眼处,警醒他去寻找人生的答案。

后来,海沃德、克朗肖、劳森都到了伦敦。菲利浦学医时,每周固定时间跟他们聚会喝酒聊天。克朗肖病重穷困时,菲利浦把他接回家同住,到临终克朗肖死在了他的公寓里,并为其办理善后事。给他的“人生导师”送最后一程,为朋友菲利浦是竭尽所能的提供帮助。

当他陷入穷困时,这样的友谊也淡了。       

在菲利浦沉寂一年多后,路过一街道的十字路口,跟劳森相遇。劳森隔着马路告诉他,应征去马六甲参军的海沃德死在了海船上。此次碰面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过劳森。

30岁前的爱情、友情终究会消失在人群中,未必能跟着你步入中年、老年。也有可能时隔三五年,这样的旧相识还会再相遇相聚、、、

在医院做助理时遇到一个“话唠”病人,叫阿特尔尼。因菲利浦温和的性情是个好“听众”,也是西班牙文化艺术的着迷,跟阿特尔尼成为了忘年交。阿特尔尼家有9个孩子,邀请菲利浦去他家吃饭。让菲利浦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深受鼓舞。他也深得一帮孩子们的喜爱,是大哥哥的范儿。即使在最为穷困流落等着街头时,也向往着阿特尔尼一家的温暖。最后,他突破了心理障碍把困难和盘托出,得到了老朋友夫妻的帮助,收留他在家里居住,供钱给他用,帮助他找到工作。

大女儿萨利正是在菲利浦最窘迫之时悄悄爱上了他。

菲利浦跟“忘年交”阿特尔尼一家的情缘是温暖人心的,也是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人间最正常、最正当的关系发展了。

当然,我并不否论他在德国、法国读书时所识的友谊,这是一个人的认知升级。那个时候的欧洲思想百家争鸣,经济发达,艺术文化氛围特别好。展示了各种阶层生活的状况,有趣味的,融合多彩。还有提到中国留学生,在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就意味着是家里有矿的孩子,有钱花。

《人生的枷锁》讲述的是菲利浦的成长自传体,我是怀着好奇心阅读的。整部书里看到了浓厚的英国历史背景和宗教色彩、地域文化。同时,内心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个个体的成长多么的艰辛。小孩子脱离亲生父母之后,进入学校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受哪些老师的影响。随着他知识、能力的提升,认知范围扩展,把握的方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喜欢阅读、交友,交有思想内涵的朋友,爱上旅行,不谈恋爱不工作时就规划着新的目的地去旅行。形成自我体系,都是在追求喜欢的生活方式,怎样过好一生?

从《人生的枷锁》里还看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影子,理想与现实的决择。青年时期,大脑汲取养份是人生中的最重要、最灿烂时期。结局是开放的,让人联想到美好、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