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就是那群在朋友圈慌的一逼的家长
今天涉足一点最不擅长的领域。
话说每年的7/8/9三个月,都是家长们在朋友圈的「刷屏三部曲」,7月的「致青春之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刚唱罢,8月便是「小鬼当家之熊孩子度假指南」,一晃到了9月,马上又变成「成长的烦恼之妈妈再爱我一次」。
作为一个号称保护孩子隐私(懒得发亲子动态)的6岁孩子的父亲,我发现平时当你用心分享一些有趣有料的内容,或者用心原创的一篇推文,发出来几乎没有人回应,但随便放几张亲子或者旅行照片,便可以坐等大量点赞和评论。甚至有段时间觉得朋友圈存在感很低的时候,就用这招来自我安慰和麻痹一下。倒不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可爱,或者照片拍的有多美,也许只有这些简单直白的内容才会吸引大众的眼球吧。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朋友圈社交礼仪的文章(如何在朋友圈优雅的社交),其中就谈到了朋友圈过度晒娃的现象,当然也是因为我的朋友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我年龄差不多朋友,大部分人也有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孩,所以789三个月的晒娃贴几乎是占了70%的流量。当然每个人都有决定的自己发朋友圈内容的权利,我也不过多发表意见和评论,有时觉得朋友圈的内容确实没有什么营养,有几次都怒关朋友圈,但是发现关了朋友圈,自己万一想发点什么,也没有入口可以进,这一度让我苦笑不得,加上一丝丝好奇心作祟,所以又再次打开,我承认,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还有一方面,就是能隐隐感觉到大量的亲子贴对那些无娃人士带来的一丝丝困扰和无奈。从个人的立场,这里我代表各宝爸宝妈们,向你们表示理解和歉意。
(以下是我朋友圈一位朋友在开学当天的发的)
PS:甚至此时此刻,在我傍边,有一位滔滔不绝口沫横飞的母亲正在跟她的女性朋友讲诉关于自己孩子的一切,从朋友的礼貌性的嗯嗯回应来看,真的希望这位母亲能明白别人的感受并换个话题
好了,以上疑似狼喊狼来了的「假惺惺」吐槽就说到这里,要不然我的朋友圈真的会没朋友了。
说回孩子的问题,眼瞅着我们的小宝贝从吃了就睡,睡醒就吃的人肉玩具,已经慢慢变成1米多长,并学会和你迂回辗转的人权斗士。所以你在朋友圈的每次发送,都经历着从一个「记录者」到「经历者」再到「受害者」的角色转变,每个家长的手机,都是活脱脱的一部「朋友圈熊孩子图鉴」也不为过之。
9月的开学季还不到一周,女儿学校的新生家长微信群已经由一个群瞬间裂变出了三个功能群(还不包括官方的QQ群),加上之前的各种群,我相信每个家长关于孩子的群至少都在四个以上。在无数的群之间切换,并抓取对自己孩子有用的信息俨然已成为每个爸爸妈妈必备的技能,感觉如果稍微miss掉一条通告,自己的孩子就错过一个跟别人家孩子公平竞争的机会。
可能我自己是一个相对粗线条的家长,关键又是带的一个女儿,所以一直会面临精细化运营和野生培养之间矛盾。作为一个非育儿专家,也没有成功案例的野生家长,以下发表一些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好恶由人。
首先,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不能确认做好的事就别以「为孩子好」而随大流。
在女儿幼升小的选择中,也和很多家长一样考虑到读私立名校和公立学校的选择。离我家最近的某私立名校,师资口碑都不错,但门槛很高,除开每年几万的学费不说,对生源甚至家长都有严格的要求,当时也考虑到让女儿去试一试,如果能面试上再说。据说该私立名声在外,甚至连报名名额都一票难求,之前在网上有一篇爆文说某家长为了让孩子报名这个学校,连自己开一辆20W的车都不好意思排队的云云。今年正好遇上成都教育部门不能让私立提前招生,所以在时间上如果你要报考私立,必须和公立报名同时进行,那么如果要读此校,你就必须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想办法取得报名资格(办法就..各显神通了)
2.计划好公立和该校报名时间(如果不被录取要有公立保底嘛...)
3.你的孩子最好是面霸级别(据说是一对一单独面试,有点儿怕生的小孩就...)
4.父母双方也是面霸级别(至少要让学校觉得你很skr...)
ok,非常资产阶级名校的风格,这一点中国确实也在跟世界接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面对以上条件,这点逼数我还是有的,所以果断放弃了该校的报考。第一,我不想孩子过小就参与严格的筛选,客观来说她面试不上的概率很高,所以为了不给她造成比其他人差的印象,还是算了。第二,理解学校对于家长素质的考虑,但个人不喜欢家长面试因素成为入学的参考条件,孩子的事还是简单点。第三,不是中产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孩子的教育成本固然重要,如果又成为房贷之外另一座大山,那还指望孩子能安心读书吗?
所以,我坚决让女儿读学区内还算ok的一所公立小学,就算公立学校有很多传统毛病,那就带头和孩子一起克服,为自己给孩子的选择承担所有风险和责任,是一个家长应该有的魄力。
第二,学校布置的事有点多?先关注重点,家长要有自己的判断,小问题让孩子去感受
开始说到,孩子入学后,瞬间围绕孩子的群就多了N个,有发布通知的群,家长讨论的群,检查作业的群,同小区家长的群。很多新生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但又疑惑和问题重重,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跟自己孩子有关的消息。
我自己所在的群,每天都有家长问,明天某某课要带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甚至一个东西是哪个型号大家都能讨论一晚上,作为同班孩子的家长,我完全能理解其他家长(主要是妈妈们)的心情和焦虑。但从我个人角度,或者爸爸的角度来看,很多东西,其实没必要过于关注细节,开学第一周,很多东西都在磨合,家长也没有精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按照老师要求并短时间内给孩子准备齐全。比如画笔是软头还是硬头,书皮是不是合适,是不是要带水果,体育课要不要带汗巾...试想你当初读小学的时候,通信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给你准备上学用具呢?如果这些东西暂时没有准备好,是否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呢?
我们一边希望孩子独立,但家长自己却生怕疏忽任何一个细节,这样不仅产生大量的沟通成本,其实给孩子并没有带来本质的便利。对于是否完备,孩子自己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如果她回来第一件事情就说因为某某物品没准备导致自己的困扰,那么下次就着重注意这点,一次的失误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如果某些物品对他来说可用可不用,那下次就减少这部分用品的投入,多试几次错,自然就慢慢找到重点了,不是吗?
第三,对于公众事务,越早决定越好,在家长们热情变淡之前,一定要劲往一处使。
从个人社交属性来讲,我并不是那个最活跃的和最热心肠的人,是典型的U can U up型的yes man。这次刚参加完第一次家长会,就被老师和家长意图内定为家委会组长,主要原因据说是会后我主动牵头组织大家建群和讨论问题。这里非常非常感谢老师和家长们的信任和认可,但是我还是婉言拒绝了,我自己知道的能力和性格并不适合担任此职务,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妈从我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家委会组长,我也深知此项工作的水深火热,规避责任也好,自我定位也好,还是那句话,做力所能及的事。
但是,并不代表我不关心孩子的公众事务,那么为什么之前会让大家觉得我很有组织能力?可能是我认为的有些重要紧急的事,关系到大家共同的利益和痛点,其实实施难度并不大,那么我就当第一个出头的也未尝不可。比如,很多家长觉得qq群不方便,立马组织大家建微信群;我们小区出门有过街安全隐患,告诉大家我处理的办法和建议;放学接孩子太早问题,从我个人角度确实是个痛点,而且感觉是个共同的问题,那么没人牵头我就来牵头也无妨。
很多事情,诚然由于相关政策和一些客观因素,肯定不可能都完全解决。至少在新学期刚开始,家长们还处于亢奋和积极热情的时候,不如大家多尝试,做了总比不做好,至少还有试错和失望的机会。如果当时没有人站出来,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一个时机,越到后面越没有人做,这是人的共性(包括我自己)。
好吧,好像也编不下去了,就写到这儿吧。请注意,每个家长都不是天生强大,也不用天生要强!
文/蓝小煮
图/网络
相关阅读:如何在朋友圈优雅的社交